市场信息报电子报

2025年3月17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14-0016
市场信息报学术论坛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市场信息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智慧“医养结合”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分析

□ 作者 □ 江西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 袁沁

随着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老年人对于医疗和生活娱乐的需求也更加迫切。老年人对于长期居住的社区环境有着较强的依赖性,故结合医疗服务和康养服务的智慧“医养结合”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便得以有效实行。本文从智慧服务内容、养老服务标准、人才队伍建设和评价体系构建四个方面分析此智慧服务模式的有效建设措施,希望能为智慧“医养结合”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创新发展提供帮助。

一、丰富智慧服务内容

相关人员需搭建完善的智慧社区养老服务平台来提升服务的信息化程度并丰富服务内容。第一,社区可邀请科技信息互联网企业加入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中并依据老年人的身体情况和实际需求研发极具人性化的智能服务设备,实时心跳监测设备、一键报警设备和智能血糖仪等都是能帮助老年人保证身体健康的有效智能产品。第二,设备需依据老年人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分配,年龄较高、无配偶或其他亲属照顾、没有劳动能力和生活来源的老年人需在政府补贴和社会救助下为其提供生活护理和远程生命体征监测等服务来保证其健康。如果老年人需要医疗照护服务可连接医疗结构与家庭并借助智能设备满足其医疗服务需求。第三,社区老年人活动中心和社会机构养老服务中心等部门需进行联合并借助信息管理平台搭建功能完善且线上、线下结合的服务网络,社区和街道需全面覆盖,养老市场的个性化需求便能够得到合理满足。

二、健全养老服务标准

完善的智慧化服务标准可为智慧“医养结合”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标准化体系的宣传提供制度支持。服务规范需实现统一化和标准化,第一,服务标准需以社区居家医养服务为基础进行合理拓展,智慧化的社区居家医养服务是实现其他服务智慧化的基础,服务应用场合也能由此进行不断延展。第二,服务标准需体现智慧服务的特征,智慧居家医养服务设施和服务平台需能在其支持下实现及时的升级和优化。第三,数据接入和数据管理标准需达成统一,标准设置需进行合理分级,不同规模的社区、医养服务机构和不同水平的设施项目便能够在分级下实现有效的改造。医养服务机构及相关部门在提供服务时需严格按照服务标准开展智慧化改造、服务信息提供和信息档案的建立等工作,机构和部门的行为便能得到有效约束,服务质量也能有所保障。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专业的护理人员是保证养老服务专业性和标准性的重要因素,当地职业技能学校和专业培训机构需开设和老年人医疗保健、健康管理等医养服务有关的课程专业并搭建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基地来鼓励对应专业的毕业生积极参与至养老服务的建设发展中,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事业便能得到充足的专业人才支持。医养机构和社区需达成合作并鼓励双方工作人员进行交流学习,人才的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便能得到提升。本地也需建立养老护理培训基地并定期对社区居家养老工作人员和医养机构负责人进行培训,养老护理水平也能得到提高。志愿者服务队伍可缓解养老服务工作人员不足的问题并减少资金投入,相关人员需完善社区养老服务志愿者注册制度并以合理的激励和资金保障机制吸引更多年轻人和低龄老年人加入,志愿者队伍在上岗前需进行技能培训,志愿者信息需上传至数据库中并进行及时更新,志愿者人员资源价值便能得到充分发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也能得到有力的人员支持。

四、构建智慧评价体系

智慧评价体系可有效保证服务标准的落实成效,医养服务机构需在提供服务的同时依据数据接入标准将业务数据上传至智慧“医养结合”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在主管部门进行服务质量和星级评定时需严格依据业务数据进行评价,管理能力、服务专业性和用户的服务体验都可作为服务质量的评价内容,服务软硬设施的性能、人员服务态度和服务结果可作为评价服务专业性的主要依据,如此便能通过各方面的评价及时监管医疗服务机构的实际服务质量并激励其持续提升服务水平,智慧“医养结合”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工作质量也能得到有效提升,医养服务机构间也能形成良好的竞争意识,这对于行业的整体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结语

综上所述,社区居家养老在当前老龄化问题愈发严重的社会背景下有着极大的发展潜力,相关人员应加大对老年人医疗需求和生活娱乐需求的重视程度并加强智慧“医养结合”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建设,居家养老服务智能设备和服务网络需配备完善,服务标准需充分体现智慧化的特征,服务队伍需进行规模扩张和能力提升,智慧评价需考虑多个维度。这些措施对于智慧“医养结合”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的提升有着积极作用,医疗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利用,老年人也得以在高质量的养老服务下实现健康养老。

基金项目:

本文系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21年度项目:中医心理文化视角下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模式研究。

项目批准号:XL21201。

作者简介:

袁沁(1988.05-),女,民族:汉,宜春人,韩国崇实大学国际贸易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江西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社会老龄化问题及对策”和“中国老年人行为及心理特征”“青少年心理健康及发展”。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 手机版
主办单位:市场信息报社
ICP证:晋ICP备1020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