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信息报电子报

2025年5月12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14-0016
市场信息报科普周刊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市场信息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心力衰竭患者之运动康复策略

□ 作者 □沈茂

许多心力衰竭患者及家属在听到“运动”二字时,往往既充满期待又心生顾虑。一方面想通过锻炼重拾体力,另一方面又担心运动可能加重心脏负担。但大家可能并不知道,在科学指导下的适度运动不仅能改善全身供血能力,还能帮助心脏逐步恢复“弹性”。

本文便来为大家拆解一套适合多数心力衰竭患者的居家康复方案,从评估到实践,让运动真正成为心脏康复的得力助手。

动起来之前:明确运动的边界

心力衰竭患者开始运动前,一般都需要与主治医生共同完成一项身体调查。这其中就包括有现有服药情况、近期症状稳定性(如水肿、呼吸困难是否可控)、日常活动耐受程度等基础评估。对此,建议患者先准备好前1-2周的血压、心率居家监测记录(早晚各一次),这往往比单次的体检数据更有参考价值。且需要特别关注运动禁忌信号:静息状态下持续心动过速(>100次/分)、未纠正的低血压(<90/60mmHg)或近期频繁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的人群,这些都需要优先通过药物稳定病情后再考虑运动计划。

运动处方的“四要素法则”

良好的运动方案需要兼顾形式、强度、持续时间与频率。一般推荐患者采用“叠加式渐进”的原则,也就是初始阶段以低强度有氧运动为主,如改良版原地踏步(坐在稳固餐椅上进行,双脚交替轻点地面)。当能连续完成15分钟且无不适时,就可以逐步引入抗阻训练,例如使用0.5公斤腕带进行上肢平举。而控制强度的黄金指标便是运动中能正常对话不喘促、结束后10分钟内心率恢复至接近静息心率。在时间分配上则建议遵守“3/3原则”,即运动前热身占30%,主体训练占30%,结束后恢复占30%,余下10%来作为弹性缓冲。

居家环境中的风险管控

而在居家环境中,患者在居家锻炼时便要营造出安全的环境空间,即在主要活动半径内安置稳固扶手,地面避免铺设易滑动的地毯,随身携带便携式血氧仪(测量夹指式仪器)。特别要注意的是体位转换时的血压波动,建议大家可以遵循三级缓冲法,比如卧位转为坐位后静待1分钟,坐位起立时扶稳支撑物静止30秒,确认无头晕目眩后再开始移动。而呼吸模式则需要与动作同步,发力时呼气,放松时吸气,避免屏气导致的胸腔压力骤增。若运动中感觉到胸骨后压迫感持续超过2分钟或出现冷汗,便应立即停止并联系医护人员。

饮食与运动的协同效应

在运动的前后,水份摄入也需要精细调控。通常建议患者在运动前的1小时补充100-150ml温水,运动中每15分钟补充50ml,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增加循环负荷。电解质管理可以借助天然食材,例如将富含钾的香蕉切薄片分次食用。运动时间则建议与利尿剂用药保持1.5小时间隔,这样既能发挥药物效果又不易引发电解质紊乱。而营养补充则应采用能量缓释的策略,把全天碳水化合物的一半分配在运动前后3小时内摄入,并优先选择杂粮粥、蒸南瓜等低升糖指数食物。

心理调适与运动依从性

不过有部分患者还会因为恐惧呼吸困难而抗拒运动,在此时就可以采用认知重塑三部曲来改善。详细来说,就是记录每次运动后的真实感受(而非想象),与医生定期复核身体指标变化,建立一个进步可视化的图表。对此,家属支持要避免过度保护或强求,可以让家人陪同进行不同强度的活动(如患者在客厅散步时,家属在旁做柔韧训练),既营造运动氛围又不造成患者的心理压力。如果患者连续2周还无明显改善,还可以调整运动顺序,比如将有氧运动与抗阻训练对调,而非盲目加量,通常坚持至4-6周就会迎来新的适应期。

综上所述,心脏康复从来不是一场疾风骤雨式的体能较量,而是一场需要智慧与耐心并重的持久调适。当我们学会在医学框架内为身体创造良性挑战,心脏这个不知疲倦的“永动泵”终将回馈以更稳健的节律。安全的运动康复既是物理治疗,更是生命韧性的重建,能够教会我们如何与疾病和解,在受限中开拓新的可能。希望每位患者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康复节奏,让每一次心跳都成为通向健康的坚定鼓点。

(作者单位: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 手机版
主办单位:市场信息报社
ICP证:晋ICP备1020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