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妊娠期特有的常见疾病,我国发病率5%-12%。临床分为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和子痫,以及妊娠合并慢性高血压和慢性高血压并发子痫前期。妊娠期高血压分为两种,一种为孕前即有高血压,又称慢高合并妊娠;另一种为孕期无高血压,妊娠后出现高血压,又称妊娠期高血压。无论何种原因导致的高血压,均对孕妇有一定危害该病严重影响母婴健康。
妊娠高血压疾病的诱因并不十分明确,主要由遗传因素、胎盘或滋养层细胞缺血(多胎妊娠、初产等)、环境因素(年龄、营养等)引起,通过临床发现引起该病的高危因素主要包括:孕妇为高龄产妇,即怀孕时年龄超过35岁;存在妊娠高血压家族史,如其母亲妊娠时出现高血压,其罹患妊娠高血压的风险较高;有妊娠高血压病史,如孕妇首次或之前妊娠时患有妊娠期高血压或妊娠糖尿病,则发生妊娠高血压几率较高;多胎妊娠或羊水较多者易发;孕妇合并有免疫性疾病,如肾脏炎症或风湿免疫类疾病等;肥胖或孕妇体重远超该时间段体重要求;不能适应妊娠状态引起的焦虑、紧张、压力大等不适症状也可能会引起血压升高。
妊娠高血压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血压高、尿蛋白异常、水肿、子痫。对首次发现血压升高者,应间隔4小时或以上复测血压,方能正确地反映血压情况。同一手臂至少2次测量,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定义为高血压。检测蛋白尿应取中段尿进行检查,凡24小时尿蛋白定量≥0.3g、尿蛋白定性≥(+)为异常。蛋白尿的出现及量的多少,反映肾小动脉痉挛造成肾小管细胞缺氧及其功能受损的程度,应予重视。妊娠后期水肿发生的原因,除妊高征外,还可由于下腔静脉受增大子宫压迫使血液回流受阻、营养不良性低蛋白血症以及贫血等引起。因此,水肿的轻重并不一定反映病状。
一经诊断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应随时注意有无头痛、眼花、胸闷、恶心及呕吐等症状。这些自觉症状的出现,表示病情发展已进入先兆子痫阶段,应及时作相应检查与处理。子痫是本病发展到严重阶段的表现,状态、频率、持续时间及间隔时间,注意神志情况。
对于高血孕期高血压的患者,一定要限制其总热量,控制体重、蛋白质摄入量,并且限制其脂类物质的食物的摄入。一般来说对于孕期高血压的患者,一定要控制体重,将体重控制在标准的范围之内,如果体重过重,对于妊娠期高血压的女性患者治疗非常不利。
蛋白质在代谢时会产生一定的有害物质,可在一定程度上对患者的血压造成影响,所以在日常生活饮食当中应该限制蛋白质的摄入量。一定要减少脂肪,限制胆固醇的摄入量,如果说脂肪和胆固醇摄入过多,会引起患者出现高脂蛋白血症,会加重妊娠高血压患者的症状。
妊娠期高血压孕妇还应注意保证休息,妊娠期高血压的孕妇可在家休息,但需注意适当减轻工作量,创造安静,清洁环境,以保证充分的睡眠(每日8-10小时),在休息和睡眠时以左侧卧位为宜,左侧卧位可减轻右旋子宫对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的压力,增加回心血量,改善肾血流量,增加尿量,并有利于维持正常的子宫胎盘血液循环。此外,鼓励孕妇放松心情,保持心情愉快,也有利于控制病情的发展。要加强产前保健根据病情需要增加轻度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妇产前检查次数,提高孕妇的自我保健意识,加强母儿的监测措施,密切注意病情变化,必要时住院治疗,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
(作者单位:山西省太原市太航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