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刘永军:煤矿出行的记忆

2024年02月23日

我与煤矿结缘,是1986年。那一年秋天,怀揣着对煤矿的憧憬,我们家告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生活,从衡水景县的农村来到父亲工作的煤矿峰峰矿务局通二矿(现为峰峰集团通顺公司,矿井现已关闭)社区安家。我成为一名矿工是得益于国家给煤矿工人的特殊政策“农转非”把全家迁入煤矿的。开启了煤矿生活,还记得刚到通二矿时,由于对煤矿非常陌生,我看什么都新奇:堆积成三角形的 黑色矸石山、高耸的井架、漆黑的巷道、煤楼、宿舍、澡堂、食堂;蓝色粗布工作服、安全帽、矿灯、自救器、矿靴……如今,我已在矿区居住了37年了,煤矿生活给我留下了许多美好记忆。

20世纪80年代,煤矿在改革开放初期,可是见世面的地方,拉煤的火车,车头还是“蒸汽机车”,烧煤的,巨大直径接近2米的红颜色的车轮,在蒸汽机的带动下,挂着六七十节车皮,如一条巨龙,将从地下开采出来的原煤运往祖国各地,给人们带去温暖、带去光明。每次列车启动的时候,会鸣长笛,然后从车头的侧端喷出锅炉里的水蒸气,就像浮出海面呼吸的鲸鱼一样,现在想起来都震撼人心。然后是各种类型的拉煤、拉材料的卡车,有130、有“双排座”,轿车少见,矿上最为常见的其实不是汽车,而是胶皮轮子的“骡子车”,一般的都是一头骡子拉的车,最威风的是三头骡子拉的车,一头骡子驾辕,两头骡子在前边并排拉车。三头骡子跑起来,也是非常得快,车把式的一根鞭子,在空气中抽出响亮的声音,比放“二踢脚”听着都过瘾。特别是到了冬天,寒冷的冬天,骡子拉着重车上坡,脚底下打滑,车把式一把手扶着车辕,一把手用鞭子使劲地抽着骡子,骡子的鼻子喷出的气息一接触空气就凝结成了霜,只见一团白雾在每一头骡子的鼻尖翻腾,三匹骡子鸣叫着,一股劲地用力拉,愣是把一辆重载的车子拉上坡。

在那个年代,看着车把式赶着骡车还真是“洋气”。那时候,矿区除了“骡子车”还有驴车。在矿区生活,普通人家,平时没啥事不去峰峰新市区和邯郸市区,但是,过年前是必定要进城的,那是要为全家购买年货,当然主要是买几件新衣裳。进城坐公共汽车,但当时的公共汽车与现在没法比,跑风漏气,矿区的道路上全是拉煤车留下的煤灰,公交车里翻滚着的也是煤灰,你要是胆敢穿一件白衬衫,或者一双白球鞋,进一趟城,回来就得洗,那个时候,敢穿浅颜色衣服的人,大家一看就说“人家那是勤快人”,为啥勤快,因为衣服穿一天就得洗。

那时候,矿区人如果要出远门,如果通火车就是乘坐绿皮车,不通火车就是乘坐长途汽车。来到矿区后,我经常能看到邯郸至涉县的绿皮火车经过通二矿,听到和村火车站货车传来的声音,那“呜呜”的火车鸣笛声空灵而悠远,在夜深人静之际,尤显凄厉。不过,有它的陪伴,总算让我的矿区生活不再孤寂。但无论是绿皮车还是长途汽车,最大的特点,是一个字“挤”,人挨着人实在是挤得让人透不过气来,除非万不得已,真的不能出门,太挤啦。自行车可是当时人们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尤其是“28大杠”自行车,飞鸽牌的、永久牌的,那可是一个家庭省吃俭用后的“标配”,轮毂的钢圈和每一根辐条,每天都擦拭得一尘不染,阳光下亮得那么刺目、亮得那么耀眼。那个时候,谁家要是能有一辆“28大杠”自行车,感觉比今天开一辆轿车都让人自豪。

随着矿区交通设施不断改善,矿区人们的出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私家车、高铁、飞机等快捷的交通工具,方便了人们的出行。蒸汽火车、“骡子车”、绿皮火车、“28大杠”自行车这些煤矿出行的记忆,深深地印在脑海里,让生活在矿山的人们回味无穷。

作者单位:冀中能源峰峰集团辛安矿

上篇:胡云峰:写春联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24 市场信息报

↑ TOP


http://sz.scxxb.com.cn/Content/weixinlogo.png
《市场信息报》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一家山西省出版、全国发行的报纸,由山西广播电视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办,山西广播电视台主管,报社地址设在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大街229号省财贸大楼。
http://sz.scxxb.com.cn/m/content/2024-02/23/008620.html
市场信息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