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的相关调查中,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2到3个人可能患有慢性胃炎, 20%至30%的概率意味着慢性胃炎已经逐渐变成了时代病、社会病。
一、悄悄发生的慢性胃炎
如果不是发病到真的必须要去医院检查,我是不会知道自己是慢性胃炎的,这句话在互联网上引起了很多网友的共鸣。因为慢性胃炎的症状多样,但往往较为微妙,这使得我们在早期阶段可能不会察觉到自己的状况。
常见的症状比如在饭后感到胃部有轻微的疼痛、胀气或不适;饭后饱胀感、早饱(即吃少量食物就感到饱)、恶心和呕吐;反酸、心烧或胸骨后疼痛;胃出血,使得粪便呈现出了黑色等。但是这些情况可能只是偶尔出现,因此容易被我们误认为是普通的消化不良等问题,加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工作压力可能导致人们忽视身体的小毛病,认为休息一下或调整饮食就能解决问题。
但其实,慢性胃炎在得不到重视的情况下,后果是很严重的,特别是根据研究显示,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原体是胃幽门螺杆菌,这意味着,慢性胃炎很多时候如果不针对性的去治疗胃幽门螺杆菌造成的感染,而只是通过改善不良饮食习惯的话,不仅不会自愈,还会越来越严重。
二、胃幽门螺杆菌:慢性胃炎的推手
我们的胃酸有多强大? 正常的胃液是由盐酸构成的,酸度仅次于硫酸,具有一定的腐蚀性,因此,我们在呕吐、反酸的时候,常感受到的烧灼感,其实是食管黏膜被“腐蚀”造成的。而强大的胃酸也有防御作用,可以清理一些进入胃里的细菌、真菌、寄生虫等,防止病菌引起的感染,直到我们遇见了一种微小的螺旋状细菌:胃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也称幽门螺旋杆菌或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能够在人类胃的酸性环境中生存,这是大多数细菌无法做到的,而这种细菌的发现也彻底改变了我们对胃炎和胃溃疡的理解,大多数的胃病,都离不开胃幽门螺杆菌在主动挑起事端,引发的胃部“战争”。
幽门螺杆菌在进入人体后,它们就会附着在胃黏膜上,开始它们的"定居"生活。这些细菌通过产生一种名为尿素酶的酶来中和胃酸,为自己创造一个适宜的生存环境。尿素酶将尿素分解为氨和二氧化碳,氨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一层碱性屏障,保护幽门螺杆菌免受胃酸的侵蚀。不得不说这是一种非常聪明,且有针对性地生存策略,但是对于我们来说则是有害的。幽门螺杆菌的存在会刺激胃黏膜产生炎症反应。免疫系统识别到这些外来入侵者后,会派遣白细胞到感染区域,试图清除它们。这场免疫反应导致胃黏膜持续发炎,这就是慢性胃炎的开始。
此外,幽门螺杆菌还可能通过其他机制引发慢性胃炎。例如,它们可以释放毒素,如VacA和CagA,这些毒素可以直接损伤胃细胞。不仅如此,幽门螺杆菌还可以改变胃黏膜的微环境,影响胃黏膜的修复能力,使得炎症持续存在。
长期的炎症不仅损伤胃黏膜,还可能导致胃黏膜萎缩,增加胃癌的风险,所以我们在了解幽门螺杆菌时,才经常会看到幽门螺杆菌导致胃癌的说法。
三、科学诊治,与慢性胃炎说再见
诊断慢性胃炎通常需要内镜检查,这是一种通过口腔插入一根带有摄像头的软管,直接观察胃内部情况的医疗诊治过程。医生会取一小部分胃黏膜组织(活检)进行显微镜下的检查,以确定炎症的程度和类型。此外,还可能需要进行血液检测、呼气试验等其他检查,以确定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感染。
治疗慢性胃炎的方法取决于炎症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如果是由幽门螺杆菌引起的,医生通常会用“三联疗法”或“四联疗法”,三联疗法会使用到阿莫西林与克拉霉素来对付幽门螺杆菌,而为了这两者有更有利的工作环境,医生还会加入如奥美拉唑等的质子泵抑制剂来抑制胃酸分泌。四联疗法则在此基础之上加入铋剂保护胃黏膜并增强抗菌药物的效果。在服用药物期间我们则需要调整饮食习惯,避免辛辣、油腻的食物,减少酒精和咖啡因的摄入,以减轻胃部负担。
除了上述措施外,医生可能会建议定期进行内镜检查,以监测病情的变化。在某些情况下,如果胃炎伴有高级别的上皮内瘤变(即细胞异常增生),可能需要进行更积极的治疗,如内镜下切除异常组织。
预防慢性胃炎的措施包括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保持健康的饮食和适当的体重。此外,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尤其是对于有胃癌家族史或生活在胃癌高发区的人群,也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单位:广西博白县人民医院药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