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外伤是一种因外力冲击脑组织所产生的脑部疾病,不同程度的颅脑损伤会引发不同程度的永久性功能障碍。颅脑外伤形成后会导致脑组织内特定区域(局灶性)损害或者出现大范围(多区域)损害(弥散性)。运动、感觉等各个特定区域的脑损害所产生的症状存在差异性;而弥散性脑损害会导致患者记忆缺失、意识模糊或昏迷等严重后果的产生。
一、颅脑外伤的分类
1.按照部位不同分为头皮损伤、颅骨损伤和颅脑损伤等类型:头皮损伤:头皮裂伤是指锐器或钝器撕裂、割伤头皮,以头皮创口、出血等为典型症状。头皮血肿是由于血管破裂出血后大量积聚于头皮内所形成的。按照血肿形态与性质分为头皮下血肿等多种类型。颅骨损伤:因头部遭受外力冲击后,颅骨出现断裂或裂纹情况,以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最为典型。颅脑损伤:原发性颅脑损伤是以原发性脑干损伤、脑震荡和脑挫裂伤等多种表现为主;继发性颅脑损伤:颅脑外伤所引发颅内继发性的血肿、脑水肿症状。
2.按照昏迷时间、生命体征表现的不同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三类:轻型颅脑外伤:脑震荡是否伴随颅骨骨折均可,昏迷时间一般不超过半小时,只是出现轻微的头晕头痛症状,并未对神经系统产生任何影响。中型颅脑外伤:轻度脑挫裂伤后出现或不出现骨骨折、蛛网膜下腔出血均可,并未出现明显的脑组织受压情况,昏迷时间一般<12个小时,神经系统阳性症状轻微,同时患者个体的体征、体温和脉搏、呼吸及血压等指标出现轻度变化。重型颅脑外伤:广泛颅骨骨折、脑挫裂伤和脑干损伤、颅内血肿症状,深度昏迷时间超过12小时,神经系统阳性、生命体征出现显著改变。特重型颅脑损伤是指患者的脑组织遭受严重损伤,生命体征指标处于严重的紊乱或者停止状态。
二、颅脑外伤的就医及治疗
临床上在处理颅脑外伤方面是依据患者的受伤程度、发病原因和个体体质、损伤类型等选择相应的方案,在简单处理后需要及时就诊。尤其是外伤形成后逐渐产生头痛、头晕和肢体障碍等临床症状,严重者出现昏迷、意识丧失等问题,需要在短时间内接受治疗。
1.保守治疗:颅脑外伤患者接受提供营养、降颅压和高热代谢等一系列保守治疗,通过控制颅内压和止血的方式控制伤情发展,同时实施一系列的感染预防措施。等到患者病情逐渐稳定后尽快实施相应的康复治疗。
2.手术治疗:按照患者外伤类型选择相应的手术方式治疗颅脑外伤,目前,临床上多采用钻孔置管引流术、去骨瓣减压术和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等多种方式,同时也可以开展亚低温、高压氧治疗。
三、颅脑外伤患者的康复
对于现阶段的医疗技术而言,颅脑外伤的损伤程度可以直接影响患者治疗后的预后情况。因此在选择和落实合理化治疗方法的同时实施科学的康复治疗尤为重要。经过大量临床资料结果显示,治疗后的康复锻炼可以改善语言、肢体功能,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因此等到患者病情逐渐处于稳定状态后需要开展早期康复锻炼,医生会按照患者个体的恢复情况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康复方案。
1.卧床时呈肢体功能位,对于颅脑外伤患者开展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十分重要。肢体瘫痪者遵循先轻后重的原则从小关节到大关节、由近心端到远心端和先下肢后上肢的顺序进行功能康复训练,从被动转向主动康复。从早期床上锻炼逐渐离床锻炼行走,护士或家属需要在训练期间全程陪同。
2.语言功能康复训练:需要从“啊”音开始训练,随后逐渐说出吃、喝、水、尿等多个生活实用单词,通过多次反复的强化训练,直至患者可以用完整语句正常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3.针对小便失禁者来说,在留置导尿时要每隔2h关闭一次导尿管,以200ml-300ml放尿量作为一次量。随着病情的改善逐渐恢复排尿功能,尽可能缩短尿管使用时间。日常生活中需要适量增加饮水量,尿色表现为澄清,避免泌尿系感染问题的发生。
颅脑外伤按照损伤部位、损伤程度分为多种类型损伤症状,依据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选择合适的保守方式、手术治疗方式,以此满足患者的临床治疗需求,改善预后情况。而在病情稳定后实施康复锻炼,按照治疗后恢复情况开展适度的肢体、语言功能训练,促使患者尽快恢复到正常生活与工作中。
(作者单位:广西河池市宜州区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