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一年四季都会打盹,以为患上了眼部疾病,于是去眼科门诊检查。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打盹呢?
打盹,包含三种状况:第一,指因疲劳困倦下的短暂休息;第二,指打瞌睡,就是抬不动眼皮,想睡觉;第三,注意力不集中。
平时所说的打盹应是第二种,就是打瞌睡、抬不动眼皮、想睡觉,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尤其在夏季。
一是夏季气温升高后,人体的皮肤血管和毛孔扩张,血流量增加,供应大脑的血量就会相对减少,大脑就会自动进行保护性调整,降低兴奋性,人们就会因脑组织的自我抑制而出现犯困感和睡意。二是夏季炎热,身体出汗较多,汗液可排出大量的钾元素,又因钾元素得不到及时补充,从而导致人们在夏季时倦怠疲乏。三是夏季人体的新陈代谢加快,耗氧量加大,大脑一时无法调节对氧的依赖性,导致人体机能暂时不能适应环境而出现困乏、疲倦。这样说来,打盹是身体向我们发出的需要休息的信号。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分泌的褪黑激素减少,而褪黑激素有助于我们区别白天和黑夜。当褪黑激素减少后,人体就逐渐模糊了白天和黑夜的区别,睡眠变得不规律,有时白天也会打盹。通俗地说,就是时间是在白天,这种激素反馈的信号却是夜晚,于是我们的机体在接到反馈信号后就发出指令让我们休息,就会开始打盹。
有研究者认为,困意与一种腺苷分子的不断积累有关。腺苷是细胞能量分子三磷酸腺苷(ATP)的“副产物”。清醒越久,ATP消耗越多,细胞外的腺苷分子就越多,它们与相应的受体相结合,抑制神经活动,人就会越来越困。研究者还指出,在长时间清醒而积累困意的过程中,大脑基底前脑区的谷氨酸能神经元既维持和促进了觉醒,又通过刺激腺苷释放导致了困意的增加。所以,工作之余还要适当休息。
打盹也可能是身体出现问题时给我们的预警。美国某项研究原意是研究夜间睡眠质量对心血管并发症的影响,共收入2153名患者,在分析白天打盹时,把患者分成3组:不打盹(44%),有时打盹(47%),经常打盹(9%)。对这些患者随访2年后发现分别有40起脑卒中和127起心血管事件发生,也就是说有打盹主诉者,尤其在患有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时总是出现打盹就要到内科进行检查。
患有其他疾病,包括贫血、甲状腺功能减退、糖尿病及睡眠性呼吸障碍的患者也可能在白天打盹。
这样看,打盹与眼部疾病没有关系,也就是说不是眼睛发生了器质性病变。但我们也要注意用眼卫生。如果长时间看手机、电视等电子产品,长期熬夜工作、学习等,眼睛会出现干涩、疲劳等症状。所以,我们要正确对待打盹,注意甄别,必要时应看眼科医生。
(作者单位:山东省莒南光明眼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