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蒙建清
青春期,对于许多青少年来说,是一段探索自我、建立身份的过程。然而,这段本应充满活力的时光,对于一些青少年而言,却可能被抑郁障碍的阴影所笼罩。随着社会快速发展,抑郁症在年轻群体中也愈发突出。
一、青少年抑郁症的隐匿性
很多看似情绪“正常”的青少年其实并不一定有良好的心理状态。青少年的抑郁症通常具有隐匿性,这种隐匿性主要表现在其症状的多样性和非典型性上,这使得识别和诊断变得复杂。
隐匿性首先体现在情绪表达上。与成人相比,青少年可能不会直接表达悲伤或绝望,而是通过其他行为问题来间接表达。例如,抑郁的青少年可能会对小事表现出不寻常的愤怒,有时甚至会变得具有攻击性。这种愤怒可能是对内心痛苦的一种发泄,也可能是对外界期望的一种反抗。但这种低落可能被误解为青春期的叛逆或情绪波动。他们还可能会出现思维迟缓,对日常活动的兴趣减退、学习成绩下降等情况,这常常被家长和老师误解为懒惰或注意力不集中,由此错过最佳的干预时期,使青少年抑郁症状不断加重。
有部分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还会产生社交退缩的心理,丧失与他人交往的兴趣,厌倦人际关系等,而这也往往被误解为内向或胆小。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青少年会通过自残行为缓解内心的痛苦,他们通过割伤自己或故意伤害自己,以试图麻痹自己的情绪。自伤行为不仅反映了内心的痛苦,也是一种向外求助的信号。
除了兴趣减退、社交退缩、成绩下降外,睡眠和食欲的改变也是抑郁症的症状之一。青少年可能会经历失眠或过度睡眠,以及食欲的显著增加或减少。
二、背后的心理机制
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生是多因素的结果,涉及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因素的交互作用。其中,生物学因素在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中占有重要地位。遗传因素是影响抑郁症的一个重要方面,研究表明,家族中有抑郁症病史的青少年发病风险更高。此外,神经递质的不平衡,特别是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功能障碍,也与抑郁症的发生密切相关。心理学因素则涉及个体的认知风格、应对策略和自我价值感,例如,消极的自我认知和对未来的悲观预期可能加剧抑郁情绪。社会学因素包括家庭环境、学校压力、同伴关系等,这些因素可能导致青少年感到孤独和无助。家庭冲突、父母的高期望、同伴间的比较和竞争,以及学业压力,都可能成为青少年抑郁的触发因素。
三、识别与干预
识别青少年抑郁症的迹象并提供有效的干预措施有利于预防病情恶化和改善预后。家长、教师和青少年自身都扮演着关键角色。
家长:家长是最早可能注意到孩子行为变化的人。因此,家长应留意孩子情绪的持续性低落、兴趣减退、睡眠和食欲改变、学业成绩下降、社交活动减少等迹象。家长应与孩子建立开放的沟通渠道,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担忧。如果怀疑孩子可能有抑郁症,家长应寻求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如儿童心理医生或临床心理学家的帮助。家长还可以为孩子提供健康的生活方式支持,如鼓励规律的体育活动、均衡饮食和良好的睡眠习惯。
教师: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行为和学业表现的变化,如注意力不集中、成绩突然下降、与同伴的冲突增加等。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活动和非正式的交谈来观察学生的情绪状态。如果发现任何引起关注的迹象,教师应与学校辅导员合作,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并将家长纳入干预过程。
青少年:青少年自身也需要了解抑郁症的知识,认识到自己的情绪变化,并学会寻求帮助。他们可以通过阅读相关资料、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与信任的成人交流等方式,增强自我意识和求助能力。青少年应被鼓励在感到压力或不适时,及时与家人、朋友分享自己的感受。
如果抑郁症状已经严重到无法自行缓解的程度,需要及时向专业人员寻求心理干预。心理医生通常会进行心理治疗及药物治疗等干预措施。心理治疗可以帮助青少年识别和改变消极的思维模式,学习应对压力的策略。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的药物治疗在必要时可以缓解抑郁症状。早期识别和治疗抑郁症有助于预防病情恶化和改善预后。及时的干预可以帮助青少年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减少自伤行为的风险,并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此外,早期治疗还可以减少抑郁症对学业和社交功能的长期影响,帮助青少年顺利过渡到成年期。让我们共同努力,揭开青少年抑郁障碍的面纱,拂去青春阴影,重建光明。
(作者单位:广西南宁市第五人民医院精神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