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北出雁门关,从杀虎口走西口,怀仁吴家窑都是必经之地。这个小镇的繁华,不仅仅因为地理位置,还有一个更亮的点,那就是它千年不熄的陶瓷窑火。
怀仁窑虽然没有五大名窑声名显赫,在中国陶瓷界也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辽代怀仁窑油滴盏,就是这里千年前的产物。曾经创作绝代风华器物的老艺人们,在窑火薪传的清风中已然远去,而山腰的古窑遗址总是不让我们失望。我小心翼翼地把明清年代瓷片上的泥土擦拭干净,黑釉白釉一样耀眼,数百年的尘封,也没能减去它一毫光泽。更让人心动的是彩陶碎片,那古朴素雅的纹绘,把怀仁的制陶历史上溯至仰韶文化时期。
走进洪涛山的大峪口,几十里群山对峙,沟谷蜿蜒,吴家窑恰似一个葫芦,中间豁然开朗。山腰的高岭土是陶瓷的优质材料,山下就是煤矿。物华天宝,地灵人杰,这里的人们制造出各式各样的碗、碟、盘、盏、缸、盆、罐、壶、盒、杯、匙以及工艺品等瓷器,成为千年来山西、内蒙古、河北和陕西等地人们的日用品。据说,早年山西怀仁吴家窑商人在天津经营瓷器,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一条以吴家窑命名的大街,至今依旧繁华。
新中国成立初期,这里的十几座陶瓷窑组成公私合营的合作社,后来改造成集体所有制的吴家窑陶瓷厂。扩大了规模,开发出越来越多的产品,从传统技艺到现代化,吴家窑陶瓷厂传承弘扬着具有鲜明北方特色的怀仁窑陶瓷生产艺术,成为山西省第一家陶瓷产品出口企业。
我们驱车数十公里,来到大运公路南北串起的三个陶瓷生产园区。大峪口仿佛宝葫芦的嘴,它们就是从吴家窑这个宝葫芦里倒出来的颗颗珠宝。现在,怀仁市的50多家陶瓷厂年产日用瓷近40亿件,将近占全国日用瓷产量的一成,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授予“中国北方日用瓷都”称号,“怀仁陶瓷”成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前面就是云东生产园区,我们停下来,走进亿家亲陶瓷厂的百米车间,观摩一条龙作业,起头磨料,和泥,然后坯子上自动生产线,成型、洗坯、上釉、印花,直到烧成,都在一个车间完成。生产环境非常洁净,他们早就淘汰了烧煤和自制煤气,用上了天然气。经理刘敏介绍,他们厂有这样的3条生产线,每天生产30多万件瓷器。
陶瓷工业园区的每一条路上,都看得见大型汽车排队装货。各个厂子外面的一条条宽阔的街道上,两边停满小轿车。门卫说,汽车一天比一天多,好像路上的车都往这里开,几年前门口只有四五辆,现在,发愁这些车将来去哪里停。工人们的汽车和摩托车此增彼减,周边的楼市也因为他们而火爆起来。
怀仁是一个30多万人口的县级市,从事陶瓷行业的就有4万多人。玲珑剔透的瓷器,稳稳当当托举起重重的民生。说起从业人员,我想起刚刚去过的“陶瓷e镇”。为促进电商销售瓷器,市里提供场所,吸引了数十家电商在里面直播销售,下单发货日夜不停,成了拓展市场的一支重要力量。
说起当年吴家窑陶瓷厂生产的茶具被人民大会堂定为专用茶具,怀仁市陶瓷协会秘书长、老厂长马友说,我们的瓷器不仅受到业界的肯定,还得到外国市场认可,上世纪60年代就出口亚非拉十几个国家,现在,五大洲都有人在使用怀仁的瓷器,我们按照不同国家、民族的风格开发产品,特色器形花样的日用瓷受到广泛认可。
这里去年被省里确定为陶瓷特色小镇。园区路两侧市里作了统一规划设计,各厂负责在自家院墙外建门面房,用来展示产品,宣传陶瓷文化,开发延伸市场。仿古两层楼端倪初现,上面金碧辉煌的琉璃构件,也是园区内的琉璃瓷厂的产品。路东又一个大工地,在建几个大体量的场馆,是陶瓷展览馆等专门的陶瓷展会文化设施。
产业发展离不开文化支撑延续,小镇还是雏形,而城北的朔州陶瓷职业技术学院喜气洋洋,3000多名师生正在准备迎接学院的5周岁生日。那是山西省唯一的一所集教学、科研和实训为一体的陶瓷专业院校。我们都有同感,怀仁的陶瓷文化建设,必将对其产业升级增效产生无尽的动力。(据山西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