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4-7月和9-11月是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发病高峰期,幼儿一旦患上该病,家长要及时如实地上报幼儿园,同时做好预防!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均属肠道病毒性传染性疾病,因传染性很强、传播快,学龄前儿童易感染,容易在幼儿园爆发流行,所以患儿要及时隔离。下面带着大家一起去看看这两个危害孩子的家伙……
一、关于手足口病
1、手足口病早期临床表现:1-10天的潜伏期,大部分家长只有当孩子的手心、脚心、口腔出现疱疹了才会意识到孩子可能患上了手足口病,其实,手足口病是有早期信号的,家长可以注意一下:1.孩子与平时不一样了,幼儿哭闹次数增多、口水增多、饮食不正常、食欲下降、拒食、易惊等;大一点的孩子出现嗜睡、呕吐、头痛、手抖、脚抖、走不稳、站不牢等情况。发热39℃以上,且持续三天不退。其典型症状是发热,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疹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不疼不痒,皮疹恢复不结痂、不留疤。非典型症状是皮疹小、厚、硬、少,可见淤点、淤斑。
2、什么病原体会引起手足口病: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柯萨奇病毒A组的16、4、5、9、10型,B组的2、5型,以及肠道病毒71型均为手足口病较常见的病原体。
3、手足口病有什么特点和危害:患儿、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传染源,隐形感染比例较大。患儿发病前数天咽部和粪便就可检出病毒,以发病后1周内传染性最强。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主要经粪-口或呼吸道飞沫传播,经接触患者皮肤、黏膜疱疹液感染。
二、关于疱疹性咽峡炎
1、临床以发热、咽痛、肿胀、以悬雍垂、扁桃腺和软腭边缘出现散在性小疱疹和浅表溃疡,只是与手足口病出疹的部位不完全一样。疱疹性咽峡炎最需要注意的就是由于体温较高而产生的抽搐以及惊厥,还需要避免脑膜炎的发生。
2、疱疹性咽峡炎注意事项:①如果患者体温在38.5度以下,可以使用温毛巾进行全身擦拭,要着重擦拭腹股沟以及腋窝等大动脉处。②如果体温增高到38.5度以上,患者需要退热治疗,可以口服安瑞克颗粒、布洛芬颗粒或者美林颗粒。但是最好是应用肠道给药,可以使用退热栓进行治疗,效果良好。但是退热时要多喝水,患者不需要口服抗生素,因为一般是病毒感染,可以口服利巴韦林颗粒或者奥司他韦颗粒进行治疗。治疗期间需要多喝水,多注意休息。大约一周可以痊愈。
三、医生答疑
1、手足口可以打预防针预防么?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其中重症及死亡病例以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目前我国手足口病的疫苗主要是EV 71 型疫苗,可降低因EV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发病、重症和死亡。
2、手足口得了以后还会再得么?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多种,得过一次手足口病的孩子有可能因感染不同种肠道病毒或不同的血清型病毒而导致多次发病,所以临床上会遇到有的宝宝年年得,甚至一年的几次的也有。
3、高峰季节可吃药降低被感染风险么?有的家长或托幼机构给孩子服用板蓝根或使用开喉剑/利巴韦林喷喉增加孩子抵抗力预防手足口病,这些是不靠谱的。药物滥用不仅起不到预防手足口病的作用,反倒会给机体带来不良影响。
4、孩子得了手足口要隔离多少天?手足口病的隔离期应该是从感染后的14天结束。通常潜伏期2-7天,也就是说,从发现该病后的10天内,孩子都是传染源,要避免与其他易感人群接触。
5、如何预防?①勤洗手:家长要督促孩子勤洗手,特别是外出玩耍回家后,应先洗手再进食。家长在接触宝宝、替宝宝换尿片、洗屁屁前后,也要注意洗手。②多通风:家里要多通风透气,在手足口病流行李节,家长要少帯孩子人多密集、通风有限的场所。③勤清洁:孩子餐饮具、奶瓶使用煮沸的方式或者消毒柜进行消毒;玩具及地面、家具等表面要每周清洁,可以使用84消毒液进行消毒,衣物被褥常换洗晾晒。④吃熟食:教育孩子不要吃生冷及来源不明、不安全的食物,避免病从口入。⑤勤锻炼:运动会增强体质,能有效抗病。⑥做好儿童监护:儿童出现发热、出疹等症状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根据医生建议住院或居家隔离治疗。其实手足口病不可怕,可怕的是它的并发症。但总的来说手足口病还是“可防、可治、可控”的,最重要的就是“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接种疫苗”。⑦家庭预防:家庭预防手足口病重在勤洗手、加强居室内空气流通;经常彻底清洗儿童的玩具或其他用品,勤晒衣被;尽量少让孩子到人群拥挤的公共场所;如有不适,及早到正规医院就诊。由于肠道病毒种类较多,若小孩曾患过手足口病也不能掉以轻心,有可能在一段时间内再次感染另一种肠道病毒,再次发病。
(作者单位:广西来宾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