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在老百姓心中,幸福其实很简单:吃穿不愁、有份稳定的工作、居住环境整洁舒适,大事小情有商量,邻里和谐相处……这样的幸福愿景如何成为幸福实景?如何通过发挥乡贤力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群众满意的创新之路?
江苏省兴化市政协的答案是:坚持以“强党建”引领“强治理”,把聚乡贤、建家乡,惠民生、促发展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凝聚乡贤力量参与“我的家乡我建设”,共绘乡村振兴“同心圆”;以民生“微实事”项目为牵引,充分利用协商议事平台,使乡村治理由“村里事”变成“家家事”,村民由“台下看客”变为“台上主角”,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反哺家乡成为乡贤们的自觉行为
杨柳青青,草长莺飞。4月初,走进江苏省兴化市沙沟古镇,一幢幢傍水而建的红砖民居静静耸立,建房用的红砖摇身变成装点村貌的“艺术品”……一幅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画卷徐徐展开。
千年水乡古镇沙沟,四面环水,河湖纵横,宁静别致。悠久的历史文化、淳朴的民风、静静流淌的下官河水,孕育着一代代的沙沟乡贤。
“沙沟镇积极推进乡贤文化建设,弘扬善行义举,调动乡贤参与产业发展、乡风文明、公益事业、乡村治理等方面的热情,走出一条项目回归、资金回流、人才回乡的乡村振兴新路子。”兴化市政协委员、沙沟镇党委副书记姜正明说。
第十一、十二、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教授张澍虽长期在北京工作,但仍不忘家乡人民的健康,带领专家团队定期回家乡坐诊;致富不忘家乡的曹恒彬,捐款20万元,修筑一条长1100米的乡村道路,每年捐助3万元用于村庄公益事业……
在沙沟,反哺家乡,留住心中最美的乡愁已然成为乡贤们的自觉行为。
“下一步,沙沟镇将继续发挥乡贤新力量,‘筑台引凤’打造乡贤新高地,汇集乡贤力量,让乡贤成为乡村振兴的排头兵,为乡村振兴打造新动力!” 姜正明表示。
家乡怎么建?大家提意见
“以前老村的小庄河因为流通不顺,成了村民倾倒各类垃圾的地方,没人清理,久而久之就变成了‘臭水沟’,臭气熏天,村民都要绕着走。”兴化市垛田街道戴家村一位村民回忆说。
通过村党总支牵头,乡贤带动,村民们转变身份成为乡村建设的“主角”,将“臭水沟”填平。虽然填平了,但村民仍然习惯性称这里为“臭水沟”。
如何寻找一条改造新路径,为“臭水沟”正名?入户走访、电话访问、召集座谈会……依托“乡贤议事厅”这一平台,一场协商议事活动在戴家村展开。
“‘臭水沟’由来已久,一直影响周边村民生活质量,我建议改造。”
“咱们村经费紧张,资金怎么解决?改成什么合适?”
“我愿意捐款,为了咱们村的村容村貌出一份力!”
协商议事会现场,兴化市政协委员、垛田街道委员履职小组成员、戴家村“两委”会班子成员、乡贤代表、村民代表各抒己见,讨论热烈,最终确定将“臭水沟”改造为法治广场。
经过大家的努力,法治广场如今已经建成,法治公园、普法小径、健身器材等一应俱全。鲜花绿草间,法治文化理念和环境绿化有机结合,村民们不仅多了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也能够潜移默化地感受法治氛围。
如今,在兴化市无论城市居民社区,还是乡村小镇,像垛田街道这样的协商议事活动经常开展,主题不一、人员不定,但都非常接地气。
“在民情恳谈会和协商议事会上,我提出清理屋后荒地,建设小花园的建议,得到不少人的支持。经过整治改造,现在家门口的环境漂亮多了,村民住着也舒心。”聊起村里的协商议事活动,大垛镇吴杨村村民孙大爷满意地说。
据了解,2023年,兴化市政协构建起“432”工作制度机制(坚持“四不”原则:不是群众提的不实施、当年不见效不实施、矛盾不化解不实施,资金不落实不实施;开好“三个会”:民情恳谈会、乡贤座谈会、协商议事会;形成“两项成果”:微实事、微信息),指导全市各镇村开展协商议事活动998场次,动员乡贤能人捐资1219万元,实施“微实事”项目1007个。老百姓遇见发愁难办的事,在社区、街道、乡镇的协商议事室就可以说道说道。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兴化市政协积极构建完善乡贤作用发挥的制度机制,以民生‘微实事’项目为牵引,凝聚乡贤力量参与‘我的家乡我建设’,持续推进和美乡村、幸福兴化建设。”兴化市政协主席徐立华介绍。
大家提、大家议、大家商;共同出主意、想办法,充分发挥在外乡贤能人作用,将一件件想做而无资金保障的“空中项目”变为群众可感可触,为民、利民、惠民的实事项目,有商有量的协商方式在兴化市生根发芽、蔚然成风。
(据人民政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