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山西:“渴”不容缓 作物抗旱策略

2024年06月26日

玉米抗旱技术意见

据气象部门预计,今年气温较往年偏高2℃-3℃,土壤失墒快,部分地区旱象抬头。全省5月降水量比历年同期偏少17.1mm,6月要少50mm。我省玉米生产要立足抗干旱技术措施,抗旱保丰收。

一、夏播玉米抗旱技术措施

一是科学抢农时、造墒播种保全苗。适期播种是夏播玉米高产的前提,坚持宁早不晚,前茬小麦收获后立即抢时播种。对干旱缺墒明显的田块,有条件的地方浇水后及时播种;对表墒不足、底墒较好的田块,可采取坐水播种、浇“蒙头水”等措施;对近期可能出现降雨的地区,可以干籽播种、等雨出苗;对水源条件较好的地区,通过水肥一体化滴水出苗,确保苗齐苗匀,夯实玉米高产基础。

二是精准播种提质量、合理密植保足苗。选用熟期适宜、高产稳产、耐密抗倒、适宜机收等品种,有必要的进行种子二次包衣。玉米选择多功能高精度、种肥同播、单粒精播的机械,实行硬茬直播或者探墒沟播,提高作业精度。一般大田亩留苗4500—4800株,实施密植滴灌地块亩留苗5000—5500株。

二、春播玉米抗旱技术措施

一是造墒播种保全苗。对干旱严重的田块,通过坐水播种、探墒沟播等措施及时播种;对近期可能出现降雨的地区,可以干籽播种、等雨出苗。

二是应用深松耕作技术。机械深松耕地30cm以上,打破犁底层,减少表水径流,提高土壤蓄水能力,使根系生长充分,提高抗倒伏能力。

三是应用抗旱施肥技术。增施有机肥和钾肥,减少植株蒸腾损失,增强作物自身的抗旱能力。化肥要开沟深施,促进玉米深层根系的生长,提高玉米抗旱能力。

四是节水灌溉。疏通渠道,充分利用现有地上水资源,组织抗旱浇水;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等技术。

五是叶面喷肥。5-6叶期,用无人机喷施磷酸二氢钾、芸苔素、抗旱剂等,补充养分,提高抗旱性。

豆类作物抗旱 做好这些工作

在山西干旱问题始终是农业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而豆类作物作为重要的农作物种类,其抗旱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对于保障农业生产和农民收益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大同综合试验站一直致力于豆类抗旱技术的探索与实践,现将我站总结的主要豆类抗旱技术介绍如下:

一、品种选择

选择具有较强抗旱能力的豆类品种是提高豆类抗旱性的基础。大同综合试验站通过长期的研究与试验,筛选出了一批适应干旱环境、具有较强抗旱能力的豆类品种,如晋绿9号、同绿6号、同芸豆3号等,这些品种在根系发育、水分利用效率等方面表现优异,能够更好地适应干旱条件,减少水分散失,确保在缺水情况下仍能保持一定的生长和产量。

二、合理密植

根据不同豆类品种的特性和当地的气候条件,确定适宜的种植密度,使植株之间能够充分利用有限的水分和养分资源,形成良好的群体结构,提高整体的抗旱能力。同时,合理密植还能有效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保持土壤墒情。

三、土壤改良

通过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等措施,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良好的土壤结构有助于水分的渗透和储存,为豆类作物的生长提供更为有利的环境。

四、覆盖保墒

采用地膜覆盖可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保持土壤墒情。同时,覆盖还可以抑制杂草生长,减少土壤养分流失。

五、合理灌溉

根据豆类作物的生长阶段和土壤墒情进行科学合理灌溉。在干旱时期,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微喷灌等,精准地将水分输送到作物根部,减少水分的浪费。同时,合理安排灌溉时间和灌溉量,避免过度灌溉导致水资源的浪费和土壤盐碱化等问题。

六、合理施肥

合理施肥可以提高豆类作物的抗旱能力。在施肥过程中,应注意控制氮肥的用量,增加磷、钾肥的施用量,以提高其抗逆性。合理施用微量元素肥料,在干旱期间可以适当地喷施一些抗旱剂和磷酸二氢钾等生长调节剂,增强豆类植株的生理机能,更好地应对干旱胁迫。

七、加强田间管理

及时中耕除草,不仅可以减少杂草对水分和养分的竞争,还能疏松土壤,增加土壤的透气性,有利于豆类作物根系的生长和发育。加强病虫害的监测和防治,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病虫害对豆类作物的影响。此外,大同综合试验站还探索了一些新型的生物防治方法,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

总之,通过以上一系列主要豆类抗旱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干旱对豆类生产的影响,提高豆类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保障农民的收益。

(山西农业大学谷子产业化技术创新团队)

上篇:没有了
下篇:十万亩设施蔬菜抢“鲜”供应市场
分享到

© 2024 市场信息报

↑ TOP


http://sz.scxxb.com.cn/Content/weixinlogo.png
《市场信息报》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一家山西省出版、全国发行的报纸,由山西广播电视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办,山西广播电视台主管,报社地址设在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大街229号省财贸大楼。
http://sz.scxxb.com.cn/m/content/2024-06/26/014021.html
市场信息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