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艾滋病是由HIV病毒感染所致的一种传染性疾病、晚期死亡率极高,所以人们对于这种病毒的认识还很有限,更不了解其危害程度。为了确保患有该疾病的病人能够接受到有效的治疗,在临床实践中运用了心理护理作为一种干预措施,目的是帮助他们建立起自信,并提高他们对治疗的依从性。心理护理干预是针对于艾滋病患者所采取的一种针对性措施,它能有效地提高艾滋病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采取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可以减轻患者的恐惧、焦虑和抑郁情绪,使他们更加积极地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从而改善症状。
一、艾滋病患者的心理阶段反应
(一)震惊阶段:在诊断出患者的身份确认后,有一个的时间跨度,在这个时期的患者,大多数情况下将会经历一个极大的心理震撼阶段。疾病的实质、治疗方式和护理策略都可能会让患者感受到不同级别的焦虑、抑郁或紧张,这无疑大幅度地减弱了他们的生活体验。当被确诊这一结果后,一些病患可能会感到极度的不适。这批病人可能会表现出与癔症类似的心理状态,他们的感情可能会突然波动,情绪难以维持,要想找回稳定状态,可能需要一段时间;一些患者由于极度的恐惧态度,表现出强烈的不接受或有自杀欲。
(二)存在疑虑的阶段:当患者被诊断后,在大概一个月时间内,心境开始逐步稳定下来。他们对医学的检查反馈日益表示疑虑,因此他们努力搜集与疾病有关的数据,与这些资料进行深入研究以比较其临床症状。他们致力于寻找与诊断相违背的描述,从而更加坚定地驳斥以前的诊断建议。从现有的研究数据分析,54.7%的HIV确诊后患者将会再次进行检查和诊断。然而,还有一大批患者很可能会面临第三次诊断这一阶段。很明显,大多数病例在被正式诊断前都曾经历过如紧张和焦虑之类的消极情绪,一旦出现,很难以得到有效的修正。
(三)接受的时段:大约在被确诊后的第36到第45天内,调查揭示大概有一半的病患愿意主动去面对这一事实的真相。他们认为逃避和感到遗憾都不是好的解决办法;只有当他们主动寻求医疗服务时,他们的生活水平才可能有所提高。基于这种疾病的传染性,这种疾病不只是给患者在身体和心灵上带来了沉重的压力,也为社会提出了许多挑战。因此,对疾病的最初筛查和及时的医疗方案正在逐渐受到社会的更多关注。在这个时期,医生们使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来向患者传递关键信息,同时指导他们如何采纳合适的方法进行自我维护和健康管理。
二、艾滋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一)与患者形成深入的友谊关系:多数人将艾滋病看作是背离社会伦理不道德的行为所致的疾病,因此普遍受到偏见和歧视的影响。艾滋病具有与生俱来的传播特性和多样的传播途径,使得不同群体之间更容易进行相互传播。因此,在提供医疗援助和护理服务的同时,应更加重视维护患者的权益和利益。而且在积极治疗的基础上,积极与患者形成良好的医患关系,以促进患者的治疗和康复。
(二)确保保护患者的私隐不受损害:医疗领域内的专业人士肩负着保障患者隐私权的重任,因此,他们应当对病人的隐私及其知情同意权利给予高度关注。随着治疗技术在医学界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大众对医疗和保健服务期待的标准也在逐渐提高。为病人进行高质量的健康指导是提升医疗服务品质的核心措施之一。基于患者的年龄、职业特质、教育程度以及伴随多种基础疾病类别,护士需要设计出恰当的健康宣教策略和计划。
(三)协助患者规范行为:由于艾滋病无法治愈,因此进行健康教育尤其重要。医学专业人士必须承担起向病患,尤其是处于生育期的男性和女性的宣传教育。大力宣传关于艾滋病防治的专业知识的责任,并在教育过程中特别加强预防从事潜在高风险活动的重视。以达到共同深化对于感染难题理解,增进他们对于个人健康保护的理解,并且坚定地决意抵抗艾滋病病毒传播的目的。对此,也应鼓励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各种各样的教育活动。
结语:在感染这种疾病后,患者可能会体验到各种不良情绪,如受到歧视、被社会排斥、以及害怕自己被周围的社区或朋友抛弃,这些情感都严重削弱了他们的生活品质。再者,这种疾病通常在发病时很少被注意到,病情多变且复杂,这极大地增加了治疗延迟至最终死亡的可能性,甚至还可能给患者带来不可逆转的后续影响。为了降低这种疾病对公众产生的有害影响,提高疾病相关知识的覆盖率是关键,同时也需要加强患者对于疾病发生和治疗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的认识,从而消除他们的错误观点和思维方式。
(作者单位:荔浦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