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酒驾”、“毒驾”大家都不陌生,那么,什么是“药驾”呢?
“药驾”,是指驾驶员在服用某些可能影响驾驶能力的药物后驾车。这些药物可能导致驾驶员出现嗜睡、头晕、反应迟钝等不良反应,从而增加交通事故的风险。就像喝酒不开车一样,在吃了某些药物后也不能开车,因为它直接关系到道路安全和每个人的生命安全。
在美国,“药驾”等同于“酒驾”。法国则根据药品对驾驶能力影响的程度,将药品分为4个等级,标注不同颜色,以警示药物对驾驶能力的影响。世界卫生组织列出了7大类在服用后可能影响安全驾驶的药品,并提出在服用上述药品后应禁止驾车。
目前,公众对“药驾”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还不够,需要普及“药驾”的危害和预防知识。只有每个人都认识到其危害性并付诸行动,才能有效地减少因“药驾”引发的交通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一、药驾的危害与风险:
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复杂,可能会影响神经系统、视觉、听觉、反应速度等多个方面,从而影响驾驶能力。一些药物甚至可能产生嗜睡、头晕、乏力、注意力分散等不良反应,造成人的动作协调能力下降、测距能力减弱,从而影响刹车、挂挡、转方向盘等判断,极大地增加了驾驶时的风险。据国内调查数据显示,因“药驾”引发的交通事故占全部交通事故的10%左右。
二、常见的影响驾驶的药物:
1.感冒药:很多感冒药中含有抗组胺成分,这类药物可能抑制中枢神经,导致嗜睡、头晕等不良反应,影响驾驶安全。
2.镇静催眠药:如苯巴比妥、艾司唑仑等,这些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失眠,但服用后可能产生镇静、头晕、乏力等不良反应,严重影响驾驶者的判断力和反应能力。
3.抗焦虑、抗抑郁药:如舍曲林、阿米替林等,这些药物可能导致驾驶员出现头昏、眩晕、视力下降、注意力分散等不良反应。
4.降压药:如哌唑嗪、特拉唑嗪等,服用这些药物后,驾驶员需要注意防止体位性低血压引发的昏迷,以确保驾驶安全。
此外,还有一些治疗癫痫、疼痛等疾病的药物,以及某些中药和保健品,也可能对驾驶产生影响。
三、如何避免“药驾”:
1.在就医时,主动告知医生自己的驾驶需求,以便医生在选择药物时尽量避免使用对驾驶有不良影响的药物。
2.服药前一定要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了解药物的副作用和注意事项,如说明书的“副作用与禁忌”一栏中注明“服药后可出现嗜睡、体位性低血压”,或者标注“不得驾驶机动车、船、从事高空作业、机械作业及操作精密仪器”等字样时,服药期间则不宜驾车。
3.如果必须服用可能影响驾驶的药物,最好避免驾驶,或者选择其他安全的交通方式。一般来说,服药后至少需要6-8小时才能驾车。
“喝酒不开车”意识已经深入人心,却少有人有“吃药不开车”的概念,我们还应多加宣传,树立“安全驾驶,拒绝药驾”的理念。
(作者单位:河北省青县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