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井关,因关前有三眼深井而得名。天井关又称太行关,历史上曾改名雄定关、平阳关,为太行陉南端第一道关口,地势险峻,易守难攻,史上与太行陉相关的战争多与之相关,乃兵家必争之地,也给这里留下丰厚的文化积淀。是我国古代一条军事、商贸和文化交流的大动脉。天井关为山西省内六大雄关之一。
天井关以南几华里,所辖“横望隘”、“小口隘”、“碗子城”、“星轺驿”等重要关隘,由关隘往南数公里,就是通往河南,蜿蜒于崇山峻岭之间险要古道——羊肠坂。太行道又称丹陉,陉阔三步,长四十华里。雄踞太行山南端,是太行八陉最为重要的一条古代通道。由羊肠坂而上,为天井关最南的第一道屏障——碗子城。该城修筑于唐初,是历代镇守天井关的驻兵之地。城廓以山崖而建,规模不大,“状如碗然,故云碗子城”。如今,千年的烽火狼烟早已散尽,当年的碗子城已是垣临倾坍,苍凉凄迷。
在太平日子里,南来北往的商旅和官差,经由天井关时,总要停下来歇歇脚,喝口热茶,吃口热饭,再找个干净的驿站美美睡上一觉。这里就成为万里茶道上必不可少的重要枢纽。那时,天井关不再是一座令人生畏的关隘,而是在艰险古道上一个让人充满期待的温暖港湾。
天井关有传说中的孔子北上太行山被童子诘难而返的拦车村回车辙、石碑、孔庙等景致。街上的石猴不起眼地立在路口,它刚好面朝正西,为来往的商旅士庶指明方位。整个天井关村里,最高的位置屹立着一棵千年古槐。山西人对大槐树有着特别浓烈的感情,大概就是因为它张开怀抱的姿态散发着地老天荒的守望,让人忍不住泪流满面。
天井关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丰碑,也是浩瀚的文化长廓。历史上曾登临过天井关的古代帝王有13位,著名将领、大臣、文学家、史学家和文人墨客达上百位。他们的到来,不仅为古隘驿亭增添了无限的光彩,而且还留下了大量珍贵的诗文和碑刻。这些诗文,向世人形象地展示和描绘了天井关的自然风光和当时的社会场景,是难得且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
悠久的历史文化,雄奇的自然风光,重要的战略地位,历代战争的风云际会,积淀成天井关丰厚的底蕴。同样古老的还有天井关村。古道、古关、古街、古集市、古民居、古寺庙,加上古风淳朴的民情风俗,构成了古村的经典风格。2013年和2018年先后被列为“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是为数不多的“双国字号”村庄。
怎样才能让这人文历史厚重的古老村落焕发勃勃生机呢?新农村建设以来,面对天井关村地下无资源,地面无企业,同时又是弥猴自然保护区,二产受限的情况下,如何蹚出一条贫困山区发展集体经济的新路,这个问题实实在在地摆在了村委领导班子的面前。村两委紧紧抓住了改善人居环境和促进农民创收这两大主题,全力发展,发挥优势,政策优惠,筑巢引凤,招商引资。吸纳“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的企业入驻,引进和发展项目10余个,通过资源赋能、科技赋力、文化赋魂,初步走出了一条养殖业、种植业、文旅业“三业并举”的强村富民新路。
以“三通一平一投”的优惠政策招商引资,通水、通电、通路、平整土地,并投资100万元,引进山西诚鑫焱农业开发公司进村,投资6000万元进行规模化蛋鸡养殖厂建设,目前已完成投资3000万元,两条20万只全流程自动化生产线已投入生产,并实行数字化监控,品牌化营销。
项目全部投产后,年产鸡蛋1万余吨,收入可达1.5亿元。村集体收入:一是投资100万元的分红,按6%的比例,年得红利6万元。二是120亩荒地分红,第一年按经营纯收入的1%分红,年红利8万元;第二年按1.5%分红,年红利可达15万元;第三年按2%分红,年红利可达30万元。
“以种促养,以养促种”。以鸡场每年12万吨饲料需求为带动,整合北罗西饲料加工厂、关坡农业合作社、南王庄石磨加工厂,盘活撂荒地2000余亩,集体增收8万元,群众户均增收6000元。
村里还成立了邻邦养殖专业合作社,建起千头猪场,集体年收入1.4万元。利用闲量的房屋引进外地人办起培训中心,年收入3万元。开办均东月凝农机专业合作社,利用光伏发电板发电等,年集体增收6万元。
孔子如果再次回到天井关,看到蓬勃发展,生机盎然的村容村貌,一定不会回车。可以欣慰地走进村里看一看,他所期望的“天下大同”,在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目光坚定、步伐铿锵地努力奋斗之下,一步步化为现实!(张明 王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