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作为心血管疾病中的一大类疾病,其临床表现多样,危害严重,尤其是心脏性猝死(SCD),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据统计,心源性猝死占所有心血管死亡的约50%,且我国每年SCD的总人数接近55万人,居全球首位。因此,重视心律失常的规范诊疗,提升心脏猝死的防治水平,对于保障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一、心律失常的危害与分类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的异常,大致可分为冲动形成异常和冲动传导异常两大类。常见的类型包括窦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房室交界处性心律失常以及室性心律失常等。其中,室性心律失常是导致心脏性猝死的最主要原因。患者常表现为发作性头晕、黑蒙、乏力、晕厥,甚至阿斯综合征,严重者可发生死亡。
二、规范诊疗的重要性
心律失常的规范诊疗是提高治疗效果、降低猝死风险的关键。首先,需要准确诊断心律失常的类型和病因。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辅助检查手段的应用,为心律失常的诊断提供了有力支持。其次,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药物治疗仍是心律失常治疗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基层医生应掌握基本的药物治疗策略。此外,对于复杂的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导管射频消融术、心脏再同步除颤器(CRT-D)、全皮下植入式除颤器(S-ICD)等现代非药物治疗技术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提升防治水平的措施
1.加强基层医生培训:基层医院医疗资源相对匮乏,医生对复杂心律失常的诊断与处理水平有待提高。通过举办培训班、编写《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基层版)》等方式,提升基层医生对心律失常的认识和诊疗水平。
2.推广先进诊疗技术:鼓励有条件的医院引进和应用先进的诊疗技术,如三维标测指导下的导管消融术等,提高心律失常的治愈率。
3.普及健康教育和急救知识:加强公众对心律失常及其危害的认识,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同时,普及急救知识,如心肺复苏术、除颤仪的使用等,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施救。
4.定期体检和筛查:对于老年人、有心脏病家族史或高危因素的人群,应定期进行体检和心脏相关筛查,及早发现潜在的心律失常问题。
5.改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平衡膳食、控制体重、适当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有助于降低心律失常和心脏猝死的风险。
心律失常作为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范诊疗和心脏猝死的防治工作任重道远。通过加强基层医生培训、推广先进诊疗技术、普及健康教育和急救知识、定期体检和筛查以及改善生活方式等措施,我们有望不断提升心律失常的诊疗水平和心脏猝死的防治水平,为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
(作者单位:河北省保定宏嘉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