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简称血透,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治疗肾功能衰竭,特别是尿毒症患者的医疗手段。它利用半透膜原理,通过弥散、对流及吸附等多种机制,清除患者体内的多余水分和毒素,达到净化血液、维持内环境稳定的目的。以下将详细分条介绍血液透析的原理与过程。
一、血液透析的基本原理
1. 弥散原理
弥散是血液透析中最基本的原理之一。它指的是溶质(如尿素、肌酐等)在浓度梯度的作用下,从高浓度区域通过半透膜向低浓度区域移动的过程。在血液透析过程中,患者体内的血液含有高浓度的毒素,而透析液中的毒素浓度极低,因此毒素会自发地从血液中扩散到透析液中,从而实现清除。
2. 对流原理
对流则是利用压力差使溶液(包括溶质和溶剂)通过半透膜的传递过程。在血液透析中,通过血液泵将血液送入透析器,并在透析器内部形成一定的流速和压力,使血液中的水分和溶质在压力作用下通过半透膜进入透析液,从而排除多余的水分和毒素。
3. 吸附原理
吸附是指物质与膜表面通过电荷或分子间力结合的过程。在血液透析中,透析膜表面可能具有特定的吸附能力,能够吸附血液中的某些毒素,进一步提高毒素清除效率。
4. 超滤原理
超滤是通过半透膜将血液中多余的水分和溶质过滤出的过程。在血液透析中,透析器内的压力设置使得血液中的水分在通过半透膜时受到一定的阻力,而小分子溶质如尿素、肌酐等则更容易通过,从而实现超滤作用,排除多余的水分。
二、血液透析的过程
1. 建立血管通路
血液透析前,首先需要在患者体内建立血管通路,以便将血液引出体外。常见的血管通路包括动静脉内瘘、人造血管和中心静脉导管。其中,动静脉内瘘是最常用的方式,通过手术将动脉和静脉吻合,形成一条通路供血液透析使用。
2. 血液引出与循环
通过血管通路,将患者的血液引出体外,经过血液泵送入透析器。在透析器内,血液在空心纤维管外流动,而透析液则在管内流动,两者通过半透膜进行物质交换。
3. 毒素与水分清除
在透析器内,血液中的毒素和多余水分通过弥散、对流和超滤等机制被清除到透析液中。同时,透析液中的某些成分(如碳酸氢根)也会通过半透膜进入血液,以纠正患者体内的酸碱失衡。
4. 血液回输
经过透析器处理后的血液被重新引入患者体内,完成一次血液透析过程。通常,血液透析需要持续数小时,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进行多次治疗。
三、血液透析的注意事项
1. 保持血管通路畅通
血液透析患者需要定期检查血管通路,确保其畅通无阻。同时,应注意避免使用血管通路侧的手臂进行抽血或测量血压等操作,以免损伤血管通路。
2. 控制水分摄入
由于血液透析会清除体内多余的水分,因此患者在透析间期应严格控制水分摄入,避免体重过快增长导致透析效果下降。
3. 合理膳食
血液透析患者的饮食应合理安排,保证足够的热量和营养摄入。同时,应注意限制蛋白质、钠等物质的摄入,以减轻肾脏负担。
总之,血液透析是一种重要的肾脏替代治疗方法,通过弥散、对流、吸附和超滤等多种机制清除患者体内的多余水分和毒素,达到净化血液、维持内环境稳定的目的。患者在接受血液透析治疗时应严格遵守医嘱,注意相关事项,以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作者单位:广东省江门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