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子测产384.75公斤,加上六月份小麦产量700公斤,总产量1000多公斤。”近日,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的晋中国家农高区的谷子试验田里传来了喜悦的声音。“麦谷接力,今年真正种出了‘吨粮田’!”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的郭杰教授激动地说。
晋中国家农高区,这里的粮食作物以种植小麦、高粱、谷子及秋杂粮为主,其中谷子以品质优而闻名全国,但由于谷子品种一直为中晚熟常规品种,六月初之前就必须完成播种,但这个时候地里的小麦还没完成收割。因此往往种了小麦就不能种谷子,想种谷子就不能种小麦,土地在一年中很大一大部分时间处于闲置状态,出现了一茬有余,两茬不足的情况。
对此,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与晋中国家农高区合作开展了“晋中麦谷一年两作高产高效关键技术研发”项目。项目首席郭杰教授联合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谷子研究所、经济作物研究所、基因资源研究中心等优势单位,在山西省农业农村厅杂交谷育种联合攻关的资助下,围绕“早熟、优质、高产杂交谷品种选育”方向,运用全基因组选择等分子育种手段,挖掘得到谷子早熟和矮秆关键候选基因SiGhd7和SiSET34,利用回交转育和基因编辑等手段,先后创制出晋杂金苗58号、晋杂金苗158号以及晋杂谷1号、晋杂谷2号等苗头组合。这些苗头组合可解决目前山西省缺乏中早熟杂交谷品种的问题,有望成为中早熟主产区及晋中忻州盆地小麦复播谷子大面积更新换代的代表性新品种,同时可向新疆和其他旱作地区输出新技术和新品种,旨在一茬有余、两茬不足地区实现“麦谷吨粮”目标。
走进晋中国家农高区的科创基地,实验温室里,郭杰教授仔细查看幼苗的生长状态,“它们现在还比较虚弱,我们相当于给这些种子做了个外科手术,所以现在要小心照料,让它们恢复‘健康’。”一个优良品种的诞生,需要对成千上万份种质材料进行选配、杂交、组合,还要经过几代的筛选、考验、培育。“麦谷吨粮这个事情我们团队的前辈三十年前就开始做了,今年终于成功了。”郭杰说,“刚开始我们想通过控水控肥这种栽培手段把小麦收割和谷子播种的时间错开,但是发现小麦的产量下降了。后来我们聚焦到谷子品种早熟这个特性上,经过五六年的育种攻关,现在终于有了突破。”失败,实践;再失败,再实践。科研团队在筛选了2000多份谷子种质资源后,终于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郭杰教授说:“下一步,在杂交谷育种联合攻关的支持下,我们要持续开展对超早熟、优质、高产杂交谷新品种攻关,让不能种植谷子的地区实现谷子产业化,最大程度地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农田的种植效率和利用率,从而增加粮食单产。”
山西省科技厅现代农业科技处副处长、科技项目专员王潇冉说:“作为著名的小杂粮王国,谷子是山西省的一张黄金名片,麦谷一年两作高产高效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实施,不仅能够实现农田高效利用,多收一茬粮,推进山西省粮食生产高质量发展,还能够提升现代谷子种业和产业技术引领力,促进山西省农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王琪 侯帆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