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建筑类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及对策思考

作者 □高晨舸
2024年11月08日

就业是民生之基,不仅关乎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高校毕业生作为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就业市场的主要力量,也是保就业稳就业的重点群体。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关乎广大毕业生的切身利益,以及千家万户的福祉。当前,在经济低迷、房地产市场萎缩以及基础建设放缓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建筑类高校毕业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就业形势。与此同时,毕业生人数的不断攀升也加剧了就业竞争的激烈程度。发展以高校毕业生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更是维稳社会、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一、建筑类高校毕业生整体就业形势分析

1. 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逐年攀升,就业市场供大于求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普及程度不断提高,高校毕业生规模呈逐年增长趋势。2022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首次突破千万人大关,达到1076万人。2024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超过1179万,相较于2023年增加21万人。每年有大量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但岗位数量却相对有限,使得就业市场供大于求,竞争愈加激烈。

2. 建筑行业岗位需求下降,毕业生就业机会显著减少

过去几十年里,建筑行业曾经的繁荣吸引了众多学生报考相关专业。高校的扩招使得更多学生有机会接受专业教育,建筑类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增加。然而,近年来国内经济的阶段性低迷,对建筑行业造成了直接冲击。房地产市场的萎缩导致新项目的启动量减少,对建筑设计、施工管理等相关岗位的需求大幅下降。基础建设放缓也使得相关领域的就业机会减少。一些大型基建项目的延期或取消,使得大量在岗从业人员面临失业风险。

3. 高校毕业生就业呈现出慢就业、稳就业的趋势

高校毕业生就业呈现出“考研热”“考证热”“考公热”“考编热”“慢就业”等现象。出于求稳心态和风险规避心理,选择在政府机关及事业单位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占比呈增长趋势。在对专业知识技能及综合素养要求提升、对学历水平有更高门槛和期望的就业市场需求下,升学深造日趋成为建筑类高校毕业生的热门选择。在不受防疫及国际形势影响的情况下,出国出境求学成为部分学子的优选晋升路径之一。

二、建筑类专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机遇与挑战

1. 建筑类专业的交叉学科特征,为毕业生创造多元化就业选择

建筑类专业隶属于工学范畴,包括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城市设计、智慧建筑与建造等专业细分领域,是一门横跨工程技术与人文艺术领域的综合性学科。其学科范畴涉及城市建设与规划、环境可持续性提升、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等多个维度,对于改善人居环境、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价值。

随着建筑类学科的发展,在继承并深化了传统土木建筑学科内核的基础上,将学科边界拓宽至城乡空间建设、国土空间治理、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并且与工程学、地理学、生态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政治学、公共管理学、心理学等诸多学科之间均建立交叉联系。

这种强交叉学科属性,使得学科体系不断外延,不仅富了建筑类学科的理论与实践内涵,更为建筑类高校毕业生开辟了广口径就业的机会,提供了多元化的择业方向和职业发展路径。加之新时代青年择业与求职观念的开放化和多元化,使得建筑类高校毕业生就业趋势呈现出有别于以往传统格局的态势。曾经以设计院、政府部门、房地产、教育行业为主导的择业方向,逐渐向互联网、金融、文化及娱乐业拓展。

2. 国家战略及社会需求导向,为建筑类行业发展指明方向

2022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建筑业发展规划中提出,“十四五”时期是新发展阶段的开局起步期,是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机遇期,也是加快建筑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期。与此同时,国家正经历着城乡关系转型、国土空间治理体系改革等重大调整。因此,尽管在近年来房地产市场波动的影响下,建筑类学科及行业发展呈现出下行趋势,但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的新型城乡关系建构、历史文化与精神文明传承、生态文明建设等战略引导,均为建筑类相关行业指明了坚实的道路和广阔的发展方向。

此外,以人为本始终是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核心,对于民生福祉的关注加码于建筑类学科,使得专业重点从传统的城乡物质空间建设活动,拓展至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关系的关注,以及以解决社会现实需求及民生问题为靶向的人居环境建设和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在此背景之下,建筑类高校毕业生有更多机会参与到不同区域空间尺度下的各类项目中。例如,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城市规划等项目中,拓展职业发展空间;在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建设等发展战略的引导下,运用专业知识为城乡建设贡献力量。

3. 数智化时代背景下,综合素养成为核心竞争力

未来经济发展的新态势,科学技术变革的新浪潮、产业结构调整的新趋势,以及不断变化的就业新环境和市场新需求,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相关群体创造了新机遇且提出了新挑战。一方面,为就业市场创造了更多新型岗位,丰富了岗位工作内容和形式;另一方面,也导致了部分传统工作岗位的淘汰,缩减了对人工的需求,并提升了部分工作的专业技能门槛,进一步加剧了劳动力市场的就业竞争。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数智化高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建筑行业面临着在知识、技术、信息、人才等多方面的创新突破和综合变革。行业发展对于研究方法的创新突破、设计工具的拓展延伸、治理手段的有效性、专业理念的前沿性等方面的需求增加。在此背景之下,知识迁移、技能转化、创新能力等综合素养,将成为建筑类高校毕业生在未来就业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

三、建筑类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及人才培养的对策

1. 提升毕业生多维能力,强化复合型人才培育

高校毕业生在离开校园后,面临着从以往教育市场的“在校生”“求学者”身份,转变为劳动力市场的“毕业生”“求职者”,最终成为不同行业“从业者”的身份转换。伴随着身份的转换,毕业生除了需要在校期间储备的基础专业技能,在漫长的职业生涯和人生路途中,还需通过不同渠道补充获取大量复合型知识,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因此,前沿趋势的敏锐洞察力和判断能力、对新兴技术的快速适应和学习能力、以及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等综合能力,成为新时代就业群体所需的素养。

在校阶段是学生就业观念、专业技能、综合素质、道德品质等养成的重要阶段。作为建筑类学生的教育资源供给端,高校不仅要为学生传授工作所需的专业技能,同时也兼顾着学生心理素质、社会责任感、优秀道德品质等综合素养的培育。高校应引导学生充分结合个体差异和自身优势,形成正确且灵活的人生观、职业观、就业观,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应对人生及就业市场的变化,为学生离校后的就业之路打基础、做铺垫。

2. 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为应对当前时代背景下,快速变化的行业及社会发展需求,建筑类高校应从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优化创新入手,在教学内容的迭代、师资质量提升、专业知识的拓展、人才激励机制的完善方面,通过训练学生的创新与研判、沟通与协作、分析与应用等综合能力,有效提升建筑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首先,在教学活动组织方面,可通过开设创新设计类课程或增设相应教学模块,鼓励并组织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国内、国际建筑类设计竞赛,激发创新性、批判性思维能力。其次,在教学方法上,基于优秀实践案例分析,依托真实课题的模拟训练,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应具备的设计、施工、管理等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跨专业小组作业、团队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学科交叉的认知与协作能力,强化学生的沟通能力和跨专业团队协作等应对能力。此外,在课程设置方面,高校应突破单一学科传统模式的教学理念,增加跨学科选修课程比重,开设建筑与环境科学、建筑与社会学、建筑与信息技术等跨学科课程,培养学科交叉融合的思维能力;鼓励学生攻读双学位或辅修其他专业,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就业渠道。

3. 建构校企联动机制,贯通毕业生就业渠道

高校毕业生最终的就业结果,受到来自国家政策、行业环境、毕业生自身以及用人市场等不同方面的复杂因素影响。从毕业生自身来看,年龄、性别、兴趣爱好等个人特质,教育程度、实践经验、家庭背景、社会网络关系等方面存在差异。从用人单位和市场层面来看,单位性质、薪资待遇、行业发展前景、专业对口程度、社会价值以及就业地综合环境等因素,会对毕业生就业选择造成进一步的影响。

高校作为用人单位和就业市场的人力资源供给端,应建立校企联合培养、产学研合作机制,建构完善就业信息共享平台。及时提供行业及岗位信息、传递区域及地方政策,缓解就业信息不对等问题,充分发挥桥梁作用。可邀请校外企业专家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过程,共同制定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实际项目案例和实践经验分享,帮助学生更充分地了解行业需求和发展趋势。此外,高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引导学生了解企业的工作流程和管理模式,提升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与此同时,企业导师可通过实习过程选拔优秀毕业生,为企业的发展储备人才。针对计划升学深造的毕业生,高校可通过提供国内升学和出国出境等机会和信息,缓解毕业生短期就业压力。

展望未来,建筑行业的发展前景广阔,建筑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领域将更加多元化,与时俱进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将不断增加。因此,建筑类高校毕业生应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养,紧跟国家战略步伐,适应行业变化和社会发展需求,为自身职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基金项目:2024年度山西省人力资源高质量发展重大专项研究课题(课题编号:SXRLZY2024079);

(作者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上篇:没有了
下篇:基于Docker技术的高职院校专业教学仿真环境构建与实践
分享到

© 2024 市场信息报

↑ TOP


http://sz.scxxb.com.cn/Content/weixinlogo.png
《市场信息报》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一家山西省出版、全国发行的报纸,由山西广播电视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办,山西广播电视台主管,报社地址设在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大街229号省财贸大楼。
http://sz.scxxb.com.cn/m/content/2024-11/08/021016.html
市场信息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