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返乡青年把小番茄 种成“大产业”

2024年11月15日

“同样是在山里种地,我们和父辈能有什么不一样?”这是85后新农人罗代红常常思考的问题。在一批返乡青年的带动下,海拔1300米的重庆市武隆区双河镇,已成为年产值3.1亿元的“高山番茄谷”。

走进双河镇高山番茄谷基地,一排排蔬菜大棚绵延不断,分立田间。在一座大棚中,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看到,这里并不是常规的、有些地方需要弯腰作业的低矮塑料大棚,而是高4米左右,像会堂一样敞亮的现代化智能玻璃大棚,实现了智能水肥系统、智能开关棚系统和机械化作业,可实现远程控制、可视化管理。眼下正值采摘期,一米多高的番茄藤上硕果累累,罗代红等“茄农”穿梭田间,将成熟的番茄摘下后分拣装箱。

在种植高山番茄之前,罗代红像当地许多80后一样在外打工。武隆区先后获得世界自然遗产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城市范例奖、世界最佳旅游乡村3张世界级名片,2023年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2.3%,全区总人口的1/4吃上了“旅游饭”。

尽管旅游业发达,但是如何让当地农民创收、增收,是实现整体乡村振兴必然要面对的课题。当地农民以往种白菜,每斤只卖几毛钱。

武隆区委副书记、区长左军介绍说,2022年以来,武隆区将示范点选在仙女山木根片区,推动武隆高山番茄谷建设,规划建设5平方公里,打造以番茄为主导的高山蔬菜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木根片区正位于罗代红老家。今年年初,他听到乡镇干部宣传老家发展高山番茄产业、青年返乡创业优惠政策,决定回老家种植番茄“试试看”。返乡后,他在木根村杨柳组种植了150余亩精品番茄,这些土地是从40余户农民手中流转而来的。

为什么番茄没了小时候的味道?罗代红和当地许多“茄农”都注意到网友们经常提到的这个问题。武隆区通过与重庆农科院等研究机构合作改良品种,在192个优势番茄品种中选择了6个适宜品种予以推广种植。罗代红抓住这一契机,向科研工作者请教,对土壤进行改良,实施种植技术标准化、水肥管理科学化,高山番茄的品质得到升级。消费者“尝到了儿时的味道”,在旅游旺季,高山番茄供不应求。

借助科技加持,武隆高山番茄亩产量增加了40%,亩产值和种植户户均收入实现翻番,户均收入由原来每亩6000元左右提升到现在的1.2万元以上。

看到丰收的成果,周边一批村民跟着罗代红种起番茄,目前“茄农”已达到285户。在移栽、除草、采摘等环节,番茄基地为当地提供了额外的就业岗位。罗代红说,用工高峰期可以解决100余名村民就业。

左军表示,高山番茄谷构建了利益联结机制,农户通过出租土地、进场务工、技能帮扶等环节提高收入,番茄谷建设带动木根片区2000余名村民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

“现在番茄一收获,‘罗老板’会来收购,游客也会现场尝、现场买,不愁销路,收入是以前的十几倍。”一名当地农户说,在他们眼里,以前的“小罗”已成为带领他们实现增收的“罗老板”。

截至目前,高山番茄种植面积由0.5万亩扩展到3万亩,年产值达到3.1亿元。罗代红也从一个城市打工人,成为拥有稳健经营、殷实收入的乡村创业者。乘政策东风、用好科学技术、赋予产品更新的理念,是罗代红认为作为一名新农人与父辈最大的不同。

“罗代红们”的创业之路才刚刚开始,他们的目标不只是种番茄,还有“玩番茄、游番茄、学番茄”。

武隆区正在建设20个“番茄产业+民宿、采摘、研学”等项目,并按4A级景区标准打造高山番茄谷,今年部分项目开园,接待游客数量增长了10.2万人次,综合收入达3000余万元。

(耿学清)

上篇:“90后”新农人扎根中国西南边陲 建“牛油果星球”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24 市场信息报

↑ TOP


http://sz.scxxb.com.cn/Content/weixinlogo.png
《市场信息报》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一家山西省出版、全国发行的报纸,由山西广播电视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办,山西广播电视台主管,报社地址设在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大街229号省财贸大楼。
http://sz.scxxb.com.cn/m/content/2024-11/15/021713.html
市场信息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