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作为党的创新话语在二十大报告中被明确提出,指向突出。立足精神、精神世界基本概念,从党的奋斗初心、人民性主体规定、推进指向以及人的全面发展深入分析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幽深内涵。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做出了最新论断,其中,排序第五的就是“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一个重大命题,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一个巨大的组合词汇,对于激励人民群众实现自由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精神与精神世界辨析
“精神”一词由来已久,最早见于中国传统文化《庄子》之中,即“精神四达并流,无所不及”。“精神”于此处应理解为一种超乎自然的力量。在西方,“精神”一词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五四运动后,“精神”一词属于哲学范畴,意为物质世界以外人的一切有意识的活动及现象的总和。
所谓精神世界就是人们进行精神生产和精神享受的主观世界,是人们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崇高理想信念、健康稳定的心理素质、良好道德品质、价值观念等方面的良好精神状态。
二、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内涵分析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指广大人民群众在思想观念、价值观点以及道德规范等精神层面的良好状态。应当从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初心、人民性主体规定、渐进式指向及人的全面发展深入分析。
(一)秉持初心如磐的接续奋斗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特定表现形式,展现出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坚如磐石的使命担当。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便确立了自身的奋斗使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中国军民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文化建设活动,很好地提升了大众的思想觉悟,并凝结了敢于牺牲、不畏强暴的爱国主义精神,奠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提出“为人民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大力发展新闻出版事业,出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著作,进一步巩固了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改革开放后,党确立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针,大力培育“四有”新人,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文化产业,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崭新篇章;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始终坚持文化自信自强、人民中心原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不断提升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精神世界。
(二)涵摄“人民性”主体规定的理论确证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就是要“要推动人民的精神世界走向富有,让人民享有充实的、舒畅愉悦的精神文化生活,从而使每个人成就自身、完善自我成为可能。”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必须着眼于“人民性”主体规定。一方面,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推进主体是人。人民群众的力量是巨大的,精神世界的丰富发展重任要通过人民来推动。应当在坚持党的领导前提下,积极推动全民参与建设,实现全体人民的精神富足。另一方面,人民是精神世界得以丰富的受益主体。精神世界的丰富表现为理想信念、价值观点、道德品质以及琴棋书画及诗词歌赋等艺术形式上的富有。这些成果源自于人们的生活实践创造。因此,人民作为推进主体也应当共同享有已有的精神世界建设成果。总之,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必须重视人民性规定,发挥人民首创精神。
(三)指向渐进发展的实践进程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循序渐进的螺旋式上升过程。“丰富”在此处应是动词属性的存在,释为如何丰富或怎样发展?即是说,“丰富”的核心所在是发展问题。作为党的最新创新话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渐进发展”理论的创造性运用,具备突出的时代指向。实现全体人民精神世界的丰富务必要“循序渐进,久久为功,逐步提升人们的精神生活层次和精神生活获得感。”不仅要重视夯实人民对实现美好生活向往的物质需求,也要兼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另外,“人民精神世界”也是一个开放包容、循序发展的世界。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也是实现人的整体素质得以提高和塑造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实现是螺旋式发展的。总之,人民精神世界丰富会受诸多不可控因素的影响,需要持续发力。
(四)贯穿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依归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贯穿于马克思主义政党着眼于人的解放及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人的全面发展必定是人能够在物质和精神上得到共同满足,其中,雄厚的物质基础起着决定性作用。新时代以来的实践表明,我国人民物质财富得到极大丰富,转向于关注精神世界的满足。因此,推动人民精神生活向更高层次需要的发展是实现全面发展的更高要求。此外,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就是要推动全体人民共创精神文化产品,共享精神文明成果,实现精神生活水平的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大”创造性地提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既指出了人民精神富有的要求,也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