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过程,能够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这不仅关乎个人的生活来源,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行和社会稳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好国家、省、市就业援助政策,全面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全面推进就业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忻州就业人才的现状
为了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忻州市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坚持把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有效应对各种压力挑战。近年来,忻州经济下行压力巨大,社会整体就业环境需求不旺,导致就业人才压力巨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党中央提出了《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为忻州更好的发展就业人才工作指明了方向。当前忻州的就业人才工作呈现出如下特点。
(一)由于经济发展下行压力巨大,投资带动作用弱化,经济增长后劲乏力,加之外部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多,稳就业,聚人才始终是就业人才工作的重点任务。
(二)一方面人口再生产乏力。随着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人们对物质消费的要求也不断增长,在满足物质追求的条件下,对精神追求也越来越多样化,越来越丰富多彩。与此同时,人口发展也呈现出了不婚不孕,居民少子化无子化的现象。另一方面人口流失严重。近年来,忻州总人口一直呈下降趋势,2021年,全市常住人口266.3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0万人;2022年,全市常住人口265.56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76万人;2023年全市常住人口263.4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09万人。人口的减少,体现在劳动人口的减少,特别是技术人才以及高知人群的流失,凸显了就业人才的紧迫性。
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以及经济数字化转型等趋势对就业的影响逐步加深,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存在。
(三)结构性就业矛盾依然突出。随着高科技产业的引进,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加速,经济发展与就业人才之间的矛盾凸显,提高生产率与提高就业率呈负相关。
二、忻州就业人才存在的问题
(一)劳动力市场供需不匹配。由于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结构调整,人才需求与教育供给匹配度不高。一方面存在找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另一方面专业型技术人才紧缺,出现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的现象。
(二)技能水平与岗位需求不匹配。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高技能人才短缺现象严重。企业及用工单位对劳动者的技能素质要求和提供的薪资与求职者的能力和期望差距较大。
(三)传统行业就业岗位减少。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转型升级、面对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人工智能+”造成的短期就业岗位流失等问题。
(四)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观。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在逢进必考的前提下,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既不愿意接受较低层次的工作,又难以一下就达到理想中的高层次职位,导致在就业市场上陷入两难的境地。
(五)劳务输出输送难。外出务工的农民由于年龄、学历、技能等因素增大了他们的就业难度。并且大多外出务工人员背井离乡,孤独感和失落感并存,不愿意走出去,即便去了企业,也不长久,留不住。
三、忻州就业人才的做法
(一)坚持就业优先、不断优化就业结构。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坚持就业优先政策,持续强化服务 ,以稳字当头、突出重点、统筹推进、精准施策,千方百计保主体、稳就业、促发展,目前,全市实现了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0804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3280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3626人。
(二)坚持精准施策、抓好重点群体就业。一是抓好大学生就业,引导大学毕业生下基层到农村,去民营企业,去小微企业。鼓励支持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实现自我价值。对于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进行实名登记和跟踪服务,统筹做好就业促进、创业引领等工作。离校未就业应届高校毕业生实名登记6658人,实现就业2857人。开发就业见习岗位709家,在岗人数1627人。二是统筹推进农民务工就业。扩大有组织劳务输转规模,建立跨地区、跨部门的“点对点”返岗复工协作机制,累计组织专车7次,累计输送农民工10915人,省内8485人、省外2430人,确保农民工返岗复工,解决了企业的燃眉之急。推进农民工就近就地就业,落实巩固衔接人社帮扶各项措施。三是兜牢保障困难群体就业。健全城乡一体化就业援助机制,指导各县就业中心结对子、搭平台,深入实施重点社区农村就业帮扶行动,及时将就业困难人员纳入援助范围。全市公益性岗位在岗3144人,其中“4050”人员712人(退伍军人136人)、零就业家庭成员131人,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2028人,其他273人。兜底帮扶让有就业意愿的人都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所,有业可就、有班可上。
(三)坚持上下联动、优化公共就业服务。一是加快建设人力资源产业园。目前,按照上级部门要求,在大西高铁北配楼建成1.4万平方米的综合性人力资源产业园,入驻的36家企业错位互补、多极发展,贴近市场、辐射全域,精准开展需求监测、用工保障、人才引育等服务。二是规范建设公益性零工市场。全市15个公益性零工市场建成并规范运行,实现了县县全覆盖。组织零工专场招聘99场,开通“忻零媒”零工服务平台,接单师注册3216人,抖音直播195场次,零工找活成功率达到90%以上。三是统筹布局均等化服务网点。全市建成就业服务站194个,配备工作人员522人,推动公共就业服务向基层延伸、向更多困难群体扩展,积极打造15分钟服务圈,着力搭建“市有园区、县有中心、乡有站所、村有专人”的就业服务网。
(四)坚持多措并举、托稳民生幸福底盘。一是支持市场吸纳就业,推动惠企政策精准落实、公平普惠、高效直达,增强市场主体容量吸纳更多就业。全市建成创业孵化基地3个、创业园区6个,创业融资服务工作站15个,今年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09笔,共2406万元,实现个人创业8669人,创业实体吸纳就业11838人。二是拓宽渠道增加就业。全市劳务输出基地13个、劳务服务站4个,报送企业信息75家、岗位归集信息6536条,服务省外务工人员1638人,提供了岗位信息归集、人员输送对接、维权保障协助等全链条服务。三是加大宣传力度,落实就业援助政策。面向有就业创业意愿的农村劳动者、特别是脱贫人口、农村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等就业困难群体,以及有用工需求的用人单位、尤其是重点产业链供应链企业、重要民生商品保供企业和中小微企业,广泛宣传就业服务举措,举办各类招聘活动。目前,全市共组织开展“春风行动暨就业援助月”、“职引未来—2024年大中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春季专场招聘活动”、民营企业服务月活动、“中部城市群”暨太忻一体化专项招聘会、百日千万专项招聘活动、金秋招聘月等线上线下活动262场,提供岗位18.03万个,达成就业意向1.65万人次,有效促进供需双方精准匹配。
(五)坚持聚焦服务,营造良好就业环境。充分发挥市县乡(镇)、社区(村)劳动保障所的就业服务功能,逐步做到人社专网向乡(镇)、社区就业服务站全覆盖,建设标准统一的公共就业信息化平台,完善公共就业信息化建设,畅通劳动者信息收集渠道。
四、下一步就业人才工作举措
(一)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解决当前就业结构性矛盾,精准对接供需两端,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更好适应市场需求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鼓励创新创业活动,充分发挥创业扶持政策和创业担保贷款支持作用,创造更多就业的“自我需求”,释放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
(二)着力保障重点群体就业。锚定供需两端,做优重点群体就业工作。一是摸清重点企业需求端用工情况,分类造册统计。二是对包括大学毕业生在内的重点群体采取实名制管理,掌握其学历、专业、就业意愿等信息。三是为重点企业和重点人群提供接洽的平台,引导更多企业有针对性设置就业岗位。
(三)着力提升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大力实施职业技能培训,不断增强劳动者的市场匹配度;政府兜底保障要实现“应兜尽兜、应保尽保”,进一步规范市场化就业体系;推动就业社保服务进社区工作,实现就业社保服务社区全覆盖。
就业,一头连着万家灯火,一头连着发展大局,是家事,更是国事。努力做好就业人才工作,就要不断总结以往的经验和教训。要加强政策的宣传和解读,让劳动者了解政策、用好政策;要强化服务意识,为劳动者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要注重创新,不断探索新的工作方法和模式,深入领会新时代就业人才政策,紧密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和地方实际需求,精准发力、久久为功,落实落细稳就业举措,织密织牢就业保障网,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动就业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