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动静脉瘘,被誉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是慢性肾衰竭及尿毒症等终末期肾脏病患者接受血液透析治疗时首选的最佳血管通路。本文将从自体动静脉瘘的基本概念、适应症与禁忌症、手术前后注意事项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优势与挑战等方面,详细科普这一重要的医疗技术。
一、自体动静脉瘘的基本概念
自体动静脉瘘手术通过精细的外科操作,将患者的外周动脉与浅表静脉巧妙吻合,促使动脉血液顺畅流入浅表静脉,实现静脉的动脉化改造,从而充分满足血液透析对血流量的严苛要求。这一创新的血管通路设计,不仅极大地便利了血管穿刺操作,还显著提升了血液透析的整体疗效。
二、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
1. 慢性肾衰竭:肾小球滤过率(eGFR)<25ml/(min·1.73m2)且预期3至6个月内需要实施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
2. 老年患者、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及合并其他脏器功能不全的患者,更应尽早实施自体动静脉瘘成形术。
禁忌症:
1. 左心室射血分数小于30%。
2. 四肢近端大静脉或中心静脉存在严重狭窄、明显血栓或因邻近病变影响静脉回流,且不能纠正。
3. 前臂艾伦试验(Allen’s test)阳性。
4. 预期存活时间短于3个月、心血管状态不稳、心力衰竭未控制或低血压患者、手术部位存在感染、同侧锁骨下静脉安装心脏起搏器电极导线、未纠正的严重凝血功能障碍等。
三、手术前后注意事项
术前准备:
1. 术前评估血管条件,确保选择的动脉和静脉直径符合手术要求。
2. 术前应进行详细的身体检查,排除手术禁忌症。
术后护理:
1. 学会触及血管震颤:术后应多次触摸或听诊血管杂音,确保内瘘通畅。
2. 适当抬高内瘘手术侧肢体:以减轻肢体水肿。
3. 避免内瘘侧肢体受压:注意身体姿势及袖口松紧,避免压迫内瘘侧肢体。
4. 术后避免在内瘘侧肢体输液、输血及抽血化验。
5. 手术侧禁止测量血压:术后2周内手术侧上肢禁止缠止血带。
6. 适当锻炼:术后24小时,术侧手可适当做握拳及腕关节运动,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血栓形成。
四、自体动静脉瘘的成熟与使用
自体动静脉瘘需要一定时间“成熟”,一般需4至6周。促使内瘘尽快成熟的方法包括:
1. 捏握皮球或橡皮圈:术后1周且伤口无感染、无渗血、愈合良好的情况下,每天用术侧手捏握皮球或橡皮圈数次,每次3至5分钟。
2. 捆扎止血带或血压表袖套:术后2周可在上臂捆扎止血带或血压表袖套,术侧手做握拳或握球锻炼,每次1至2分钟,每天可重复10至20次。
五、自体动静脉瘘的优势与挑战
优势:
1. 狭窄发生率低。
2. 血栓形成率低。
3. 可反复穿刺、自行愈合,感染发生率低。
4. 并发症较少,使用寿命长。
挑战:
1. 手术成功与否及使用寿命受限于患者自身血管条件。
2. 需要较长时间“成熟”期,不能立即用于透析。
结语
自体动静脉瘘作为血液透析的首选血管通路,以其独特的优势,为无数终末期肾脏病患者带来了生命的希望。尽管存在挑战,但通过精细的手术操作和科学的术后护理,自体动静脉瘘仍将在血液透析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让我们共同期待,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更多患者能够摆脱病痛,重获新生。
(作者单位: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