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江兜华侨中学红砖楼

“八亿五千万元”的教育丰碑

2025年03月05日

天生典雅、庄重的红砖建筑,历来受世界名校青睐。英国伯明翰大学、利物浦大学等6所大学被誉为“红砖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美国高校的红砖建筑庄严肃穆,厦门大学红砖墙、坡屋顶、燕尾脊的嘉庚建筑群更是享誉海内外。在福清市新厝镇,也有不少特色红砖教学楼,默默展示当地侨贤热爱桑梓、关心故里教育事业的博大胸襟。

近日,福州市归国华侨联合会、福州日报社联合推出《福州侨厝——有福之州·侨厝流芳》走进位于福清市新厝镇江兜村企座1号的江兜华侨中学红砖楼,带大家观看这座建筑费高达“八亿五千万元”的教育丰碑。

建筑费“八亿五千万元”是怎么回事

江兜村是福清著名侨乡,相传村人王德等于清朝同治末年漂洋过海,到南洋出卖苦力换取温饱。至20世纪初,江兜出洋谋生者日益增加,从起初的出卖苦力,到单一买卖,再到多种经营,为开发南洋立下汗马功劳。

如今,江兜村在籍人口仅有2600多人,遍布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乡亲却超过1.4万人,是远近闻名的侨村。江兜海外乡亲从事的行业涉及工业、商业、金融业等,尤其在东南亚汽车零件行业影响较大,新加坡、马来西亚大规模汽车零件公司多由江兜王姓族人开设,新加坡几任车商公会主席均由江兜籍华侨担任。

20世纪50年代初,有感于家乡子弟就读困难,江兜村有识之士提议创办一所学校,此举得到海内外乡亲的赞同、支持。国内乡贤王光禄、王振奇、王贞固等积极组织筹建,海外侨贤王祖德、王禄梓、王德标、王万源等四处筹募建校资金。1955年,建筑面积达1720平方米的南洋风格双层红砖楼建成,设有16间教室、1个办公室、1个图书室和1座教工宿舍。原设在村内王氏宗祠的小学迁至该红砖楼,开始是江兜小学,后为江兜华侨中学教学楼,先后培育出陈章良、陈玉森等为代表的杰出校友。

这座教学楼是燕尾脊、悬山顶、红瓦白石的两层红砖楼,整体流畅而对称,走廊宽敞悠长、整洁清幽,中间为教室,两侧突出的建筑物设计为办公室和教工宿舍。该红砖楼无论是造型还是色彩,至今仍古朴、庄重、大气,魅力不减,可一窥侨贤以教育为本捐资助教的初心。值得一提的是,中间门楼上方,有一硕大的黄色五角星,而下方的门楼两侧门柱,一个下方刻有“星洲马来亚印尼江兜乡侨集体建筑”,一个下方刻有“公元一九五三年十月……建筑费八亿五千万元”。

几十万元或几百万元兴建的教学楼司空见惯,但该红砖楼为何会耗资“八亿五千万元”,而且还是20世纪50年代。笔者经调查了解到,中国人民银行1948年12月发行的第一套人民币,面额较大,与1955年1月之后发行的人民币比价为10000比1,也就是兴建红砖楼的建筑费“八亿五千万元”,实际上是后期人民币的8.5万元。

海外侨胞联手打造教育丰碑

江兜华侨中学红砖楼的兴建,为江兜的教育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拉开了江兜籍海外乡贤捐助家乡公益事业的序幕。

1957年,华侨王声强发动海外乡亲捐建40万立方米的后坑底水库,对发展江兜农田水利起到旱涝保收的作用。

1963年,马来西亚华侨王祖德、印尼华侨黄俊发及部分国内热心人士,集资倡建双层土木结构的小学教学楼,让江兜华侨中学和江兜小学于1964年分为独立的两个学校。

1971年,以黄俊发为首的华侨投资围海造田,让江兜村人告别了吃番薯干的日子。

1977年,华侨王光顺、刘东楼捐建东楼顺敬影剧院,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

1981年,王万源、王振实等发动华侨捐建华侨大厦,解决了华侨回乡居住难的问题。

1984年,印尼华侨王陈金治携子王春光兴建了江兜裕达医院。

…………

近年来,华侨情系江兜村发展的故事仍在继续,侨建项目持续不断。比如,捐资200多万元建设的江兜华侨小学教学楼,捐资300多万元建设的江兜华侨中学科学楼,集资400多万元建设的江兜华侨中学新教学大楼……此外,海外乡亲还逐步完善村文化综合大楼、篮球场和8个农家公园,同时不断推动村道拓宽、自来水安装和环境综合整治等,进一步提升宜居环境水平。

新厝镇共有16个行政村,先后建设有侨办侨助学校15所。这些风格迥异的红砖建筑校舍,彰显了侨贤前辈爱国爱乡的仁爱之心,更是侨贤前辈关心故里教育事业的一座座丰碑。

据了解,新厝镇15所侨办侨助学校,多为20世纪50年代前后华侨捐建。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兴办的2所,20世纪50年代捐办的5所,20世纪70年代捐办的2所,20世纪80年代捐办的2所。

活化利用弘扬乡风乡贤文化

为吸引乡贤回归发展、反哺桑梓,为“最福清”建设汇聚乡贤力量,也为更好地活化利用相对过剩的教学场所,2017年,新厝镇将空置的江兜华侨中学红砖楼一楼改建为新厝镇乡风馆、乡贤馆,其中乡风馆两间、乡贤馆三间,2018年被评为福建省第一批省级家风家训乡贤文化馆示范点。

两间乡风馆通过图文展示、书法作品呈现,达到“展民俗、续传承、聚人心、促和谐”引领乡风文明的目的。第一展室以家庭为单位,陈列新厝部分家族的家训,重点展示“乐善可嘉”牌匾背后的故事;第二展室主要展示凤迹村“翁氏十二扇屏”、光贤书画院“家风家训”书画作品展,以及身边好人好事、最美庭院等图文内容。

乡贤馆原来分福清市、新厝镇、江兜村三级乡贤馆,2021年12月,乡贤馆进行了提升改造,分为思贤馆、齐贤馆、立贤馆,在不同展室里展示乡贤功成名就、报效祖国、造福桑梓的事迹,通过“知贤”“颂贤”,传承他们嘉言懿行、善行义举、崇文重教、崇德向善、崇廉尚洁、勤政务实的优良传统。

如今,城乡面貌日新月异,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而这些“湮没”在钢筋水泥建筑群中的红砖楼,作为侨办学校的一种符号,却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向世人诉说着当年侨贤们热爱桑梓、关心故里教育事业的情怀。(龙莉平 邵阳 文/图)

福清市江兜华侨中学红砖楼

上篇:没有了
下篇:一举一动总关情
分享到

© 2024 市场信息报

↑ TOP


http://sz.scxxb.com.cn/Img/2025/3/20250310949eaaadec624f80827f13bbe0cfddba.jpg
《市场信息报》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一家山西省出版、全国发行的报纸,由山西广播电视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办,山西广播电视台主管,报社地址设在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大街229号省财贸大楼。
http://sz.scxxb.com.cn/m/content/2025-03/06/026437.html
市场信息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