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在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僧固乡,有一支扎根基层、贴近群众的基层治理队伍——“小板凳”调解队,用耐心、智慧与热情,搭建起邻里和谐的桥梁,持续为基层和谐稳定注入温暖与力量。
2024年3月,僧固乡成立了第一支“小板凳”调解队,经历先行先试、积累推广经验、全面推开三个阶段后,力量逐渐发展壮大。截至2025年2月,全乡22个村均成立了分队,成员由5人增加到92人。他们将调解服务延伸到每一个群众有需要的角落,成为维护村庄和谐稳定的重要力量。
“小板凳”调解队由处理邻里纠纷经验丰富、威望高的离任村干部、老党员以及新发展党员等组成。他们搬着小板凳,坐在村内文化广场、胡同口,在村民的闲谈碎语间捕捉村民调解诉求。起初,“小板凳”调解队的工作常常面临当事人的不理解、不配合,但凭借着对村内老少的深厚感情与不懈努力,“小板凳”调解队逐渐赢得了村民的信任。
积累了一定经验后,“小板凳”调解队开始探索更加多元化、精细化、专业化的调解方式。邻里纠纷不仅有家长里短,还有耕地纠纷、宅基地纠纷等,调解队员仅凭讲感情已经无法让当事人真正信服,还需要以政策法规为依据,有理有据才能真正化解矛盾。为此,“小板凳”调解队员纷纷参加僧固乡组织的业务培训会,学习相关法律知识和调解技巧。同时,僧固乡不仅为调解队提供办公场所,还提供宣传口袋书等材料,进一步增强调解队伍的专业性。
“红马甲入户调解”便是“小板凳”调解队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方法。沙庄村村民焦某和范某因建房时滴水檐空间问题产生冲突,沙庄村“小板凳”调解队的3名队员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他们根据宅基地确权证,测量两家的宅基地面积,确定边界。了解完情况后,调解队一方面向双方当事人讲解与宅基地相关的法律法规,另一方面从邻里情谊的角度出发,劝说双方相互理解、包容。经过沟通协调,双方达成和解,两家重归和睦。
(李建彬 范亚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