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京前夕,网络上一则网友的留言引起了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邵阳市绥宁县河口苗族乡杨家寨村村民胡美娥的注意。网友说:“我的家乡在湖南省绥宁县,近年来,绥宁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楠竹产业,希望代表委员在竹产业发展上建言献策,助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百姓共同富裕。”
同样关注家乡楠竹产业发展的胡美娥建议从国家层面持续加大对竹产业政策支持力度。通过大力发展“以竹代塑”产业,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推动竹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竹子是世界上生长速度最快的植物之一,且竹林固碳能力远超普通林木,具有高强度、可塑性强等特点,‘以竹代塑’的提出特别符合我国在竹资源与竹产业方面优势。”胡美娥说。如今,竹产业已成为绥宁县推动乡村经济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
一株小竹子撬动一个大产业。如今,竹产品被应用到办公、家居、建材等多领域。据了解,2023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加快“以竹代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福建、四川、安徽等省也相继出台了“以竹代塑”相关实施方案。
虽然“以竹代塑”具有广阔前景,但真正让拥有“十八般武艺”的竹子走向大众市场还需闯过层层难关。
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兰定国告诉笔者,目前,影响“以竹代塑”推广的关键难点还在于产业发展基础较弱。一是在种植采伐方面,“竹子下山难、下山贵”的问题较为普遍。竹子采伐、运输、储存成本较高,市场价低,大大降低了竹农的积极性。二是在加工方面,从事竹产品生产加工的企业大多是中小微企业,综合实力较弱,研发投入少,科技创新动力不强,生产成本高而效率低。“多重因素下,目前竹产品在一般消费群体中并不具备竞争优势。”兰定国坦言。
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生态工程质量管理中心主任覃建宁为笔者算了一笔账:“现在竹材采收主要依赖人工,砍伐、运输的成本就占了毛竹总成本的75%。也就是说,在竹材每吨200-280元的市场价格中,采收、运输、粉碎的成本就占据了约240元。”目前,广西竹材综合利用率仅为20%,低产低效竹林占比达50%,造成了资源的大量积压,浪费严重。
“林业不仅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更是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只有让林业成为农民的‘绿色银行’,才能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覃建宁说。
兰定国认为,“竹业科技创新”应是当下着力需要解决的重点。他建议设立“以竹代塑”专项项目资金,重点支持高价值竹品种培育、竹加工科技创新、竹产业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同时,加强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等联合攻关,加强新材料新产品应用研发。目的只有一个——“将竹制品的生产成本打下去”。
“想要‘以竹代塑’产业高质量发展,还需要各地政府统一认识。坚持全国一盘棋,科学规划布局竹产业集群,加快推进全国‘以竹代塑’应用推广基地创建,推动建设一批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县、示范园区。”兰定国说。
浙江省安吉县拥有近百万亩竹林,也是全国首个“以竹代塑”应用推广基地。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安吉县余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汪玉成连续3年带来“以竹代塑”的相关建议。他提出,加快激活“代塑”市场消费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应建立合理机制,推动全国各大行业、机构全面应用‘代塑’竹制品,实现应替尽替。加强社会绿色消费引导,让使用‘代塑’竹制品成为一种风尚。”
“一头连着新产业,一头连着共同富裕,大力推进‘以竹代塑’,归根到底还是要让广大竹农获益,发展中一定要加强联农带农机制,这应该是推进‘以竹代塑’、做好竹产业‘大文章’的底层逻辑。”汪玉成说。
(梁冰清 朱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