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琴明女士
在中国工业用电量最大的地级市苏州,国网苏州供电公司的专家王琴明,以其卓越的智慧和领导力,正引领着一场关乎经济增长与低碳转型的平衡实验。作为一名兼具电力技能与工商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王琴明在能源领域深耕28年,逐渐成长为智能电网与能源转型的领军人物。
破局:打破能源管理的“双重盲区”
二十一世纪初的中国电力系统,正经历从“保障供应”向“精细管理”的转型。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高峰负荷缺口达3000万千瓦,而工业用电效率却比发达国家低10%-15%。传统电力需求侧管理多依赖行政指令,企业被动参与导致效果有限。
2012年,当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将苏州列为全国首批电力需求侧管理试点时,王琴明迎来了职业生涯中的一次重大挑战:三年内削减百万千瓦尖峰电力负荷,同时保持每年6%的用电量自然增长率。这意味着要在不影响数万家企业生产的前提下,凭空“省”出一座中型火电厂的发电能力。这不仅是对她个人能力的考验,更是对苏州乃至全国电力需求侧管理的一次全新探索。
接到任务的王琴明坦言挑战远比想象复杂。供电部门掌握用电数据却不了解生产特性,企业清楚工艺流程却看不到系统调节空间。以冶金行业为例,某钢铁厂轧机空载期间仍保持大功率运行,这种隐形损耗普遍存在却难以量化。
面对这样的困局,王琴明展现出了非凡的战略眼光和创新能力。她带领团队深入企业一线,了解生产工艺和能耗情况,共同探索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新模式。经过不懈努力,她们创建了全国首个电力需求侧管理平台——苏州电能管理公共服务平台,通过50家电能服务商为3000余家重点企业安装了32000块智能电表,实时追踪设备级能耗数据。这一举措打破了能源管理的“双重盲区”,汇聚政府、电力用户、电网企业、节能服务商、电能服务商、能效评测机构等多方信息,提供一个实时互动的需求侧管理及电能服务产业网络生态环境。苏州市最终通过组织407家重点企业参与项目实施,累计完成805个节能改造项目,实现了“永久性节约电力负荷62.12万千瓦,超过新加坡全年居民用电量10%,临时性减少高峰电力负荷38.67万千瓦”的显著成效,合计100.79万千瓦。这意味着不需要通过投资新型设备或停役旧设备来进行永久性降负荷,依靠电力需求侧管理和需求响应能力便可以完成减荷目标。王琴明首创的电力需求侧管理平台成功将公司电力需求侧管理和需求响应能力提升至国际一流水平,也为全国范围内的电力需求侧管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可行性模型。
智慧用电示范园区
推动苏州市电力需求侧管理转型
基于丰富的数据支撑,王琴明团队发现工业领域存在巨大的节能潜力。研究团队聚焦发电(供热)、电子、纺织、商业及港口等重点行业,提出并推广了“能效电厂”模式:一是建设热电联产能源中心实现能源梯级利用;二是推广“双蓄”负荷转移技术平衡电网峰谷负荷;三是部署能量回收系统提升余能转化效率。在具体实施中,企业通过加装智能调控设备和余热回收装置,相当于给生产线配备了“能源捕手”。比如纺织厂的染缸蒸汽余热,过去白白排放的热能现在被回收用于车间供暖;电子厂的空压机排气压力,则转化为驱动其他设备的免费动力源。这些分散在各个车间的节能设备,通过物联网技术接入电网调度平台,形成了一张覆盖全行业的“虚拟电厂”网络。当夏季用电高峰来临,电网调度中心就像网约车平台派单那样,向签约企业发送调峰请求。参与企业随即调低非核心设备功率或启用储能装置,这种柔性用电调节,相当于在用电高峰时段为电网“腾出”了发电空间。实践表明,这种市场化节能机制不仅提升了区域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还形成了企业主动参与节能改造的正向激励。
王琴明的思想不仅局限于技术创新,更在于如何通过市场化手段激励企业主动参与节能。她推动了“节能补贴”政策和“节能积分”交易机制,企业可以通过节能行为获得电费折扣或资金补贴,还可以通过“节能积分”参与市场化交易,将节省的电量转化为政策支持或电费抵扣。这种类似于信用卡积分的模式,使企业节省的电力成为了“可以兑换的财富”,大大提升了企业参与节能的积极性。
在智慧用电示范园区的建设中,王琴明同样展现出了卓越的领导力。她主导制定了《苏州市DSM试点需求响应实施方案》,与园区内80%以上的企业签订了电能管理服务协议。这些企业在高峰时段会自动减少电力消耗,如调高空调温度或减少非核心设备的使用,以保障电网稳定,并获得电费优惠及不停电保障。在试点阶段,这项计划成功减少了30万千瓦的电力消耗,避免了电网过载的风险。同时,园区还引入了“冷、热、电”三联供系统,这种集电、冷、热为一体的能源系统大大提升了能源利用效率。
与此同时,王琴明还推动全国首个智能用电小区的真实体验,例如仁恒双湖湾项目。该项目创新性地构建起多方协同机制——电力公司架设智能配电网络,通信运营商保障数据传输,房地产商集成建筑节能系统,物业公司搭建管理平台,业主通过手机端实时查看家庭能耗图谱。通过整合社区光伏发电、储能设备与电动汽车充电桩,系统能像智慧大脑般自动调配能源:晴天优先使用太阳能为公共区域供电,夜间利用低谷电价给储能设备“充电”,当电动汽车集中充电时,系统会智能平衡电网负荷避免过载。
居民家中安装的智能终端不仅显示每小时用电明细,还能推送个性化节能建议——比如提醒住户“本周空调耗电量比邻居高15%”,或自动调节热水器在电价最低时段启动。社区公共区域的照明系统会依据人流量自动调节亮度,电动汽车充电桩则与电网实时联动,在用电高峰时段智能降低充电功率。通过这种全方位能源管理,整个社区家庭综合能耗较改造前平均下降8%。
该项目更深远的意义在于探索新型电力服务体系,通过建立智能家居控制、分布式能源调度、能效评估反馈的完整闭环,厘清了充电桩运营、光伏消纳等新兴业务与传统供电系统的协同关系。也为后续在全国推广可复制的社区级智能电网建设提供了实践样板。
王琴明团队的创新实践在国内国际双线开花,她主导的《智能电网架构下的苏州电力需求侧管理规划和实践》项目,凭借其高效的节能策略和科学的管理体系,获得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专家组的高度认可,该项目结合苏州负荷特性,率先探索了负荷优化类项目,开展多类型储能系统建设,设计国内首套覆盖园区级能源互联网功能的公共信息模型,并在全国首次实现2万千瓦的负荷互济。这一成果已被收录进国家《电力需求侧管理城市综合试点项目类型及计算办法(试行)》,成为行业标杆。在2017年第二届全国质量创新大赛中,该项目凭借其创新性和可推广性荣获一等奖,随后迅速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多个城市推广,包括北京、唐山、佛山、上海等地。
次年,该项目代表中国参加西班牙举办的全球质量创新领域权威赛事——国际质量创新大赛,与来自12个国家的顶尖项目同台竞技。这份来自苏州的实践方案,以其独创的“政府——电网——企业”协同机制和精准的负荷调控技术,在赛事现场引发热烈讨论。评委会高度评价该项目“将质量管理系统性应用于能源领域”的创新思维,并赞誉其为“兼具可复制性与前瞻性的智能电网范例”。最终斩获“潜在创新”类别全球第二名,进一步提升了中国在国际质量创新领域的影响力。
此外,王琴明基于其主导开发的开放式能源互联网共享服务平台,构建了全国首个电网企业主导的自愿减排碳交易体系。以“电水热气终端一体化”为战略目标,展现园区内源、网、储、荷各类能源设施实时运行动态,得到区域能效关键指标数据,作为政府监管决策依据。通过推出“碳普惠信用贷”,使企业光伏发电量既能转化为节能积分,也可核证为碳资产参与交易。这一机制推动苏州工业园区100余家企业通过碳积分兑换政策优惠、获得绿色融资超2000万元,形成“节能减碳——资产变现——反哺投资”的良性循环,这套机制不仅入选国家电网青创赛金奖,成功入选生态环境部《自由贸易试验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案例汇编》,江苏省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50大典型案例,更成为长三角碳普惠联动的标杆样板,标志着苏州从“节电先锋”向“碳资产管理创新者”的跨越。
薪火相传:构建能源转型的价值网络
王琴明不仅在技术创新和项目管理方面表现卓越,还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和知识传播。她牵头编写了《电力需求侧管理案例集》,将苏州的实践经验转化为可复制的知识体系,培养了3000名电能管理工程师,为推广智慧用能模式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营销和配电业务方面,她推行“师带徒”双导师制,打造能源智慧管家团队,并依托平台的能效分析对比功能,结合用户用电容需量分析模型、用户侧储能电站优化运行模型、风光分布式项目选址模型、电费量价结构优化模型等数据工具,实现精准化的用户营销。
此外,她推动“阳光业扩”(透明快捷办电)模式,简化供电业务流程,提升服务效率,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型供电服务模式,使“获得电力”指标在世界银行的标准模拟评价中排名全球第9。
从打破“电力需求侧管理”中的“信息闭塞”困局,到创建以电力需求侧管理为核心的智慧园区,王琴明的职业生涯充满了创新和挑战,她始终站在智能电网与能源转型的最前沿,以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近十年,苏州全市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三分之一,以年均2.4%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6.7%的GDP年均增长,需求响应资源池规模突破百万千瓦,分布式光伏并网容量达893兆瓦。其中,由王琴明主导建设的开放式能源互联网共享服务平台,已为130兆瓦光伏项目提供碳资产认证与交易支持,累计核证减排量超10万吨,为企业创造碳收益逾500万元。这些成果印证了王琴明始终坚持的理念:“智能电网不是冰冷的控制系统,而是连接政府决策、企业发展和生态保护的价值网络。”
她的故事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于能源转型的伟大事业中,共同推动建立“绿色、清洁、高效、包容”的城市发展模式。(廉丹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