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淮北矿业集团生产装备分公司的车间里,总能看到一个身着蓝色工装的身影穿梭于掘进机之间。他时而俯身查看电控箱线路,时而用万用表精准测量电压,十六年如一日,用青春和汗水诠释着新时代产业工人的责任担当。他就是全国煤炭行业技能大师、淮北矿业集团“工匠”王晨。
淬火成钢:从技校生到技术大拿的蜕变之路
2009年盛夏,21岁的王晨带着淮南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毕业证书,走进了生产装备分公司的大门。面对轰鸣的掘进机和错综复杂的电气线路,这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小伙子没有丝毫退缩,而是主动拜全国技术能手李师傅为师,开启了他的“矿工修行”。
“当时最害怕听到设备报警声,因为根本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王晨回忆起初入职场的情景,“但李师傅告诉我,故障就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攻克技术难关,他把铺盖搬进车间,白天跟着师傅拆解设备,晚上趴在图纸上研究电路原理。三个月里,他累计记录了20多万字的学习笔记,手绘了12套掘进机电气系统图。
这种近乎痴迷的学习态度,让王晨在短时间内掌握了设备维修的核心技术。2014年,在淮北矿业集团第十二届技术比武中,他以零失误的成绩夺得综掘维修电工状元。
创新突围:破解行业难题的技术密码
在长期的井下作业中,王晨发现传统高压试车存在重大安全隐患。2018年,他带领团队研发出“采煤机低压模拟供电系统”,通过220V/380V电压模拟井下供电环境,成功将试车事故率降低73%。这项创新成果不仅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更被纳入《煤矿安全规程》技术标准。
“技术创新不是空中楼阁,必须扎根现场。”王晨始终秉持这一理念。他主持研发的“掘进机水电动闭锁装置”,解决了长期困扰井下作业的水电气联动难题;参与设计的“智能化综采工作面控制系统”,使采煤效率提升40%。近年来,他在国家级期刊发表专业论文8篇,参编的《掘进机故障100例》成为矿工们的“枕边书”。
最令人称道的是他独创的“四先四后”维修法。这套融合系统思维与实战经验的方法论,将电控箱大修时间从72小时压缩至48小时,累计为企业节约成本超千万元。
生死时速:井下24小时抢修纪实
2023年9月15日深夜,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打破了矿区的宁静。桃园矿2317工作面的EBZ-200型掘进机突发故障,整个采煤作业陷入瘫痪。王晨二话不说,抓起工具箱就往井下赶。
当他抵达现场时,眼前的景象触目惊心:30度的陡坡上,设备剧烈震动导致变压器绕组短路,高压电窜入控制回路,线路板上的元件如同被火烤过的蚂蚁,焦黑一片。更棘手的是,备用配件库没有适配的电子元件。
“必须现场修复!”王晨果断决策。他带领技术团队兵分两路:一路用万用表分段检测线路,另一路紧急联系厂家远程技术支援。在仅有15瓦矿灯照明的巷道里,王晨半跪在潮湿的底板上,用放大镜仔细检查每一个焊点。汗水顺着安全帽边缘滴落,在工作服后背形成深色的盐渍。
经过24小时不间断抢修,当掘进机重新发出轰鸣声时,王晨的工作服早已结满盐霜。矿工们不知道的是,在这漫长的抢修过程中,他的手机里“躺”着妻子发来的23条未读消息——他们年幼的女儿正在医院高烧不退。
薪火相传:技术传承的匠人情怀
如今的王晨,早已从当年的“小王”成长为“王师傅”,但他始终保持着带徒授艺的习惯。在他的培养下,已有12名青年工人获得集团技术比武奖项,其中3人晋升为高级技师。
“要让年轻人少走弯路,就得把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出去。”王晨在《掘进机故障100例》的自序中写道。这本书用漫画图解和情景剧的形式,将复杂的电气原理转化为生动的故事,成为矿区最畅销的“蓝领教科书”。
在龙湖电器修造项目部的荣誉室里,陈列着王晨获得的32项荣誉证书。但他最珍视的,却是矿工兄弟们送的那块“矿山华佗”匾额。正如他在党的十九大代表座谈会上所说:“新时代产业工人不仅要有铁肩膀,更要有金手指。”
这个普通的煤矿电工,正用十六年的坚守,在千米井下书写着新时代产业工人的传奇。(郑洪光 赵德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