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理课堂中培养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行动价值
(一)满足学生健康成长需求
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心理课堂通过有针对性的辅导和活动,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要注重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心理课堂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培养小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有助于整体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还要有效预防与解决心理问题,通过心理课堂的辅导和干预,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小学生的心理问题,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和发展,为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二)促进心理与教育结合
在心理课堂中培养积极心理品质,能够更好地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提高学习效果。同时提升学生自我认知,心理课堂通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提升自我效能感,增强自信心。创设积极的校园环境,心理课堂的活动和氛围有助于创设一个积极、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这样的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如何在心理课堂中培养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行动策略
(一)树立积极认知,积累积极情绪
首先,发挥心理健康课程专业作用,在心理健康课堂上以科普的方式向学生讲授专业知识,例如介绍环境适应过程中的身心表现、适应过程的周期性规律等,让学生用科学完备的知识武装自己。例如,利用校园海报广泛宣传,通过宣传海报将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丰富多样的积极人格词汇集中呈现,让学生看见自身优势,提升自我效能感。同时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咨询,介绍学校心理咨询的时间、地点、接待方式及可提供帮助的方面,让学生对心理咨询去病耻感、去羞愧感,乐于接受心理咨询,为心理成长拓宽途径。
其次,要注重开展团体辅导,设计如“积极情绪集结令”等主题活动,邀请全校师生参与,在活动中分享学习生活中的积极事件和感受,汇聚积极情绪。同时,进行科学的情绪表达与调节训练,通过故事、游戏等形式,让学生了解情绪的类型和表现,并进行情绪表达训练和调节游戏,如“情绪气球”“情绪转盘”等,学会控制情绪。
(二)建立积极思维,创设积极环境
一方面,心理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还要进行思维转化训练,教师应教会学生三种思维转化的线索,包括打破空间线、跨越时间线、转换角色线,让学生在不同时空和角色中转换视角,养成积极思维。还要正面引导与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的正面引导和鼓励,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
另一方面,提供积极外部环境,学校应为学生提供干净明亮、安静和谐的校园环境和教室环境,有助于学生在积极的外部环境中养成平和宁静的心态。营造积极人际环境,教师应与家长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使用积极正面的语言,将消极词转化为积极词,将外在行为表现与内在积极品质相联系,营造充满关爱、尊重与支持的人际环境。
(三)聚焦问题解决,采用兴趣引导
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教师应帮助学生梳理面临的心理难题与困境,积极讨论问题中的感受、想法、计划、行动及预期,启发学生回忆以往成功的经验以及从失败中吸取的教训。鼓励直面问题,鼓励学生敢于直面问题并采取行动,在正视难题、解决难题的过程中逐步养成积极的心理品质。例如,可以运用“情绪管理小能手”的教学主题,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各种情绪,教会学生有效的情绪调节方法,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和应对挑战的能力。教师可以故事导入的方法,如讲述一个与情绪管理相关的小故事,如“小兔子和它的情绪花园”,引出情绪管理的重要性,让学生分享自己经历过的情绪变化,以及这些情绪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的影响。
(四)强化合作力
“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已成为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主题,从短期来看,团结合作对于学生处理良好人际关系、应对生活中的困难,都有非常重要的帮助。从长远来看,团结合作是未来工作、社会适应乃至国力竞争的基础。因此,教师可以从学生身边的实例出发,与孩子们共同探讨合作之道,感受合作的重要意义。例如,与学生们分享“天鹅、虾与梭子鱼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合作就要:目标明确,方向一致。通过“数数乐翻天”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合作,明确合作的要素:明确目标、合理分工、互相配合、服从指挥、互相包容。再例如,通过播放抗震救灾的视频,带给学生情感上的冲击,让学生感受到了“合作创造奇迹”。
三、结语
综上所述,多样化的策略需要教师在心理课堂中灵活运用,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有效地帮助小学生认识和理解情绪,掌握有效的情绪调节方法,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和应对挑战的能力。
作者简介:朱建梅(1971.5-),女,民族:汉,籍贯:江苏扬中,学历:大学本科,职称:中高,研究方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