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地方商业银行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的 挑战与对策研究

作者 □ 民泰商业银行湖州分行 罗晓峰
2025年03月26日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绿色金融作为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力量,正逐渐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近年来,我国绿色金融市场发展迅速,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等多种绿色金融产品不断涌现。截至 2024 年三季度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达到 35.75 万亿元,同比增长 25.1%,增速比各项贷款高 17.5 个百分点。其中,投向具有直接和间接碳减排效益项目的贷款分别为 11.86 万亿元和 12.04 万亿元,合计占绿色贷款的 66.8%。地方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中小企业和居民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绿色金融发展的大趋势下,地方商业银行积极开展绿色金融业务,不仅是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履行社会责任的体现,也是自身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升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表1 2020~2022年部分中小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余额 单位:亿元

一、地方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业务的意义

(一)推动地方经济绿色转型

在当前全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内大力倡导绿色发展理念的大背景下,地方经济的绿色转型迫在眉睫。地方商业银行作为地方金融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对发展绿色金融业务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通过为绿色产业提供信贷支持,地方商业银行能够引导资金流向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生态农业等绿色领域,助力这些产业的快速发展。在支持传统产业绿色改造方面,地方商业银行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地方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业务还能够促进绿色技术创新。

(二)提升银行社会形象和声誉

在社会公众环保意识日益增强的今天,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越来越受到关注。地方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业务,积极支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能够向社会传递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信号,从而提升自身的社会形象和声誉。积极参与绿色金融活动,还能使地方商业银行在社会责任报告和可持续发展报告中展示其在绿色金融领域的成果,增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对银行的信任。

(三)优化银行资产结构与风险管理

通过发展绿色金融业务,地方商业银行可以将资金投向绿色产业,降低对传统高污染、高耗能行业的信贷依赖,从而优化资产结构。绿色产业通常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和较低的环境风险,如新能源、节能环保等行业。绿色金融业务还能帮助地方商业银行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在开展绿色金融业务过程中,银行需要对绿色项目的环境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等进行全面评估和管理。这促使银行建立更加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提高风险识别和评估能力。此外,绿色金融业务的发展还能为地方商业银行带来新的业务增长点。

二、地方商业银行开展绿色金融业务面临的挑战

(一)绿色金融产品创新不足

当前,地方商业银行的绿色金融产品种类相对单一,主要集中在绿色信贷领域,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等产品的发展相对滞后。绿色信贷产品也存在同质化严重的问题,难以满足不同绿色产业和企业的多样化融资需求。在绿色信贷产品设计上,缺乏针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的个性化产品,无法满足绿色企业的特殊融资需求。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创新能力不足,还体现在对金融科技的应用不够充分。部分地方商业银行在绿色金融领域的数字化转型步伐较慢,未能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提升绿色金融服务的便捷性和覆盖面。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需要与政策法规、市场需求紧密结合,目前我国在绿色金融政策法规体系建设方面尚不完善,使得商业银行在绿色信贷业务中的成本较高,创新动力进一步减弱。目前我国绿色金融合作机制尚不健全,金融机构与政府、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利益分配不均等问题仍然存在,制约了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

(二)绿色金融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善

绿色金融业务涉及的环境风险、声誉风险和信用风险等多重风险因素,要求银行具备更加专业和全面的风险管理能力。然而,当前许多地方商业银行在绿色金融风险管理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在环境风险评估方面,银行往往缺乏对项目潜在环境影响的深入分析,难以准确识别和评估环境风险。在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上,部分银行尚未建立起新型的、完善的绿色金融风险评估模型。绿色金融风险管理体系中的预警机制和应急预案也相对薄弱,难以在风险发生时迅速响应和处置。绿色金融业务的监管体系尚不健全,监管政策与市场实践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

(三)专业人才短缺

绿色金融业务的专业性和综合性较强,需要既懂金融又熟悉环保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地方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绿色金融专业人才短缺的问题。一方面,银行内部员工大多具备传统金融业务知识,但对环保政策、环境风险评估等方面的知识了解较少,难以满足绿色金融业务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外部绿色金融专业人才的引进也面临一定困难,一些具有丰富绿色金融经验的专业人才更倾向于选择大型金融机构或发达地区的金融企业,使得地方商业银行在人才竞争中处于劣势。

(四)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

在绿色金融业务中,信息不对称问题较为突出。一方面,银行难以全面、准确地获取企业的环境信息。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往往不够充分和规范,导致银行在评估企业的环境风险和绿色项目的可行性时面临困难。一些企业为了获得贷款,可能隐瞒或虚报自身的环境信息,使得银行无法做出准确的风险判断。另一方面,银行与政府部门、环保机构等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不完善,导致银行在获取环境政策信息、环保标准信息等方面存在障碍。

四、地方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业务的对策

(一)优化绿色金融业务流程

优化绿色金融业务流程能够提高业务办理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增强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地方商业银行应建立专门的绿色金融业务流程,制定明确的操作规范和标准,设立专门的绿色金融业务受理窗口或通道,引入专业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对绿色项目的环境影响、节能减排效果等进行评估,为银行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加强对审批过程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审批的公正性和合法性。加强对贷款资金的使用监管,确保贷款资金用于绿色项目。建立健全绿色金融项目的贷后管理机制,定期对项目的运行情况、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跟踪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在湖州,金融监管分局从本土发展奋力探索创新,指导金融机构围绕监管引领、银行创新、保险创新三个方面,制定全国首个 ESG 银行监管评价指标体系,从总体框架上引导银行机构将环境、社会和治理要求纳入信贷管理流程和风险管理体系。创新绿色产品,制定差异化授信方案,支持低碳环保小微企业发展,全方位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引领辖内保险业不断提升风险保障水平,护航绿色农业应对气候变化、支持小微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助力外贸出口企业解决出口难题等。

(二)建立绿色金融考核激励机制

建立绿色金融考核激励机制,能够充分调动员工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地方商业银行应将绿色金融业务指标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对各部门和员工的绿色金融业务开展情况进行考核评价。考核指标应包括绿色信贷投放规模、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数量、绿色客户拓展数量、绿色金融业务收益等。制定合理的考核标准和评价方法,确保考核的公平性和客观性。同时加强对考核过程的监督和管理,确保考核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分行发展中,根据在绿色金融方面积极响应国家、省市有关工作要求,持续发挥绿色金融在推动经济绿色转型过程中发挥的重大作用,根据制定总行绿色金融发展规划与推广考核工作办法,按照人行和金监局口径明确考核内容、细化分解指标,并给到分行探索转型金融、制定绿色转型转型金融服务方案的政策支持。

(三)加大对清洁能源领域的支持

在全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努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大背景下,清洁能源作为减少碳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领域,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地方商业银行应将清洁能源领域作为绿色金融业务的重点支持方向,加大信贷投放力度,为清洁能源项目的开发、建设和运营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项目具有前期投资大、建设周期长、技术要求高等特点,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地方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满足清洁能源项目的多样化融资需求。

(四)助力乡村绿色发展

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任务,而绿色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地方商业银行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积极投身乡村振兴战略,加大对乡村绿色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农村经济的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在支持农村生态农业发展方面,地方商业银行可以为采用绿色种植、养殖技术的农业企业和农户提供信贷支持,支持农村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绿色旅游项目提供金融服务。湖州市作为“两山”理论发源地,历年来坚持“一张蓝图会到底”,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道路。同时也在打造区域发展特色亮点中“动脑筋、下功夫”,奋力建设“六个新湖州”(实力新湖州、活力新湖州、品质新湖州、人文新湖州、美丽新湖州、幸福新湖州),高水平建设生态文明城市。

(五)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

地方商业银行可以积极探索创新,拓宽抵质押物范围,开展碳排放权质押、排污权质押、知识产权质押等业务,为绿色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选择。拓展绿色金融产品体系,也是地方商业银行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的重要内容。除了绿色信贷业务,地方商业银行还可以积极发展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等业务,满足绿色企业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融资需求。在分行发展中,分行积极推进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相结合的模式,进一步发挥创新金融产品服务质效。

(六)强化队伍建设

绿色金融业务的专业性和复杂性,决定了人才是其发展的关键因素。地方商业银行应高度重视绿色金融专业人才的引进,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招聘计划,拓宽招聘渠道,吸引更多优秀的绿色金融专业人才加入。与高校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是获取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七)统筹谋划绿色金融数字化运行

在数字化时代,科技赋能已成为地方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业务的重要驱动力。地方商业银行应积极运用科技手段,实现绿色金融数字化运行,提升业务效率和服务质量。加快建设绿色金融管理平台是实现绿色金融数字化运行的关键举措。该平台应具备智能化识别绿色信贷项目的功能,提高绿色信贷的识别效率和准确性,同时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对绿色项目的投资回报率、风险水平等进行预测和评估,为银行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此外,通过建立专业的环境效益测算模型,提高环境效益测算的准确性和效率,为银行的绿色金融业务提供量化的评估指标,提高银行对绿色金融业务成效进行评估和分析的能力。

(八)完善信贷风险监测技术

绿色金融业务的风险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需要地方商业银行不断完善信贷风险监测技术,加强风险管理。可以加强与头部科技公司合作,借助第三方力量,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多种新兴技术,进一步完善信贷风险监测技术。同时,加强对绿色资产风险、“漂绿”“洗绿” 风险和环境风险事件的管理,也是地方商业银行完善信贷风险监测技术的重要工作。需要建立健全绿色资产风险评估体系,对绿色资产的风险进行全面评估和监测,并加强对 “漂绿”“洗绿” 行为的识别和防范,严格审查绿色项目的真实性和合规性。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前正处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阶段,绿色金融的有效发展对我行实现规模拓展、业务增长、转型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金融业应该紧紧把握机遇、迎接挑战、促成蝶变,在坚持国家政策方针的总体指引与监管部门的工作要求下,探索健全组织体系、完善合规体系、补充业务交互机制等,持续根据实际业务产品,围绕绿色金融服务模式、人才队伍发展、风险评估审查体系、金融科技发展、监管政策方向,进一步探寻绿色金融发展的增长点、出彩点,实现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小友.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业务开展现状及问题研究[J].产业创新研究,2024,(05):125-127.

[2] 焦宇帆,宋兰旗.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绿色金融个人业务探析[J].国际商务财会,2022,(08):66-68.

[3]刘晓宇.商业银行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的研究[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8,(02):38-39+43.

上篇:没有了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24 市场信息报

↑ TOP


http://sz.scxxb.com.cn/Img/2025/3/202503281e2b09580be145b391e92260179b518d.jpg
《市场信息报》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一家山西省出版、全国发行的报纸,由山西广播电视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办,山西广播电视台主管,报社地址设在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大街229号省财贸大楼。
http://sz.scxxb.com.cn/m/content/2025-03/26/027115.html
市场信息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