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许多重庆人吃火锅,都要点上一份鹌鹑蛋。可许多人并不知道,全市每天消耗的成千上万的鹌鹑蛋,竟有一半产自合川的沙鱼镇。
沙鱼镇,区域总面积仅为22.35平方千米,人口亦不足两万人,是个名副其实的小镇。可就是这样的一个小镇,却常年饲养着超过75万羽鹌鹑,年产鹌鹑蛋超过2.25亿枚!
沙鱼镇是如何形成如今的鹌鹑蛋产业规模?
规模养殖
建成全市最大鹌鹑养殖基地
时间回到2018年。这一年,沙鱼镇双堡村村民张谊贵三兄弟,决定将鹌鹑养殖基地从巴南鹿角搬迁至家乡双堡村。
“1980年的时候,家中长辈就到成都等地学习鹌鹑养殖技术。”家族的鹌鹑养殖产业传承至张谊贵三兄弟时,他们已在巴南鹿角建成了年存栏量近10万羽的鹌鹑养殖基地和鹌鹑蛋配送基地,“当时鹿角片区整体开发,再加上养殖政策改变等原因,我们决定将养殖基地整体搬迁至双堡村。”
在双堡村,张谊贵等人在30余亩地上建起了9个鹌鹑圈舍,年存栏量也扩大至45万羽,成立了重庆市合川区佳旺鹌鹑养殖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佳旺养殖”),建成了全市最大的鹌鹑养殖基地,年产鹌鹑蛋近2000吨、产值2000余万元,并在2023年挂牌成为重庆火锅食材原料基地。
可在2022年,佳旺养殖却上了沙鱼镇政府的“黑名单”。这是怎么回事?
“周边居民投诉他们臭味扰民,污水乱排,我们就过来检查。”沙鱼镇镇长曹勇均带队检查,发现佳旺养殖基地里存在管理混乱、臭气熏天、粪污乱堆等情况,“我们针对实际情况,要求养殖基地限期整改,并建议对圈舍进行改造。”
在沙鱼镇相关部门的帮助下,佳旺养殖进行了全方位整改:硬化了场地、升级了环保设施;首批对4个圈舍进行了改造,配置了自动投喂设备,今年将完成全部圈舍的现代化改造。
养殖基地整改完成后,张谊贵在2022年年底又找到了曹勇均,“基地门前的路太窄,大车进不来,所有的饲料都要分装到小货车才能拉进来,每年成本要增加200多万元。”
2023年,沙鱼场镇至四川武胜县街子、途经养殖基地的公路就完成了拓宽改造,大型货车能够直达养殖基地门口。
带动发展
全镇年产鹌鹑蛋近3000吨
春分时节,双堡村油菜花遍地盛开,将佳旺养殖簇拥其间。
47岁的基地管理人员殷志玲却无暇欣赏风景。她熟练地换好防护服、再经过消杀环节,然后进入圈舍,“鹌鹑容易受惊吓,每次进圈舍检查都要轻手轻脚。”
自2018年佳旺养殖成立以来,殷志玲就在此工作,如今月收入超过5000元。
“基地里有20多名固定工作人员,基本上都是沙鱼镇和邻近乡镇的村民。”沙鱼镇居民廖晓红在基地里主要负责鹌鹑的饲养工作,“活路比较简单,离家近,一个月有3000多元收入。”
“除了给村民提供就近就业的机会外,佳旺养殖更重要的作用是带动了沙鱼镇鹌鹑蛋产业的发展。”曹勇均介绍,在佳旺养殖带动下,沙鱼镇各村已有7家大户在养殖鹌鹑。
沙鱼镇燕子村村民唐大龙是佳旺养殖落户双堡村后带动的首家鹌鹑养殖户。
“以前主要是养猪,前几年受非洲猪瘟影响,损失很大。”2020年,唐大龙主动找到了张谊贵,想跟着养殖鹌鹑。
没有太多犹豫,张谊贵就决定带着唐大龙一起干,“把产业规模做大,才能更具有市场竞争力。”
于是,唐大龙租下了一个闲置的养猪场改造成了鹌鹑圈舍;佳旺养殖则包饲料、包技术、包回收。
“现在我的鹌鹑年存栏量5万多羽,每羽鹌鹑年产蛋300枚左右。”唐大龙算了一笔账:一般45枚鹌鹑蛋为一斤,每斤鹌鹑蛋目前的回收价格为7元,年产值超过200万元。
目前,佳旺养殖已带动沙鱼镇燕子村、葛麻村等地的7家养殖户发展起年存栏量约30万羽的鹌鹑养殖产业。沙鱼全镇鹌鹑年存栏量约75万羽,年产鹌鹑蛋近3000吨,产值近4000万元。
种养结合
鹌鹑粪污实施无害化处置
3月19日清早,一辆货车装载着整车货物缓缓驶离佳旺养殖。
“这一车拉的是鹌鹑粪污制成的有机肥,拉到四川那边种菜。”张谊贵告诉重庆日报记者,鹌鹑养殖每天会产生大量的粪污,“如果不能合理有效处理这些粪污,就会对周边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
佳旺养殖采取的办法是将粪污干湿分离,经过发酵后制成有机肥。
“干粪制成的有机肥每吨500元左右,主要销售到川渝周边区县,用于蔬菜种植。”张谊贵介绍,湿粪则销售给周边蔬菜种植大户,一般为90斤一包,每包4元,“沼液则无偿提供给村民用于蔬菜等农作物施肥。”
“每一户鹌鹑养殖户,我们都要求配置环保设施,对粪污进行无害化处置。”曹勇均介绍,合川按照“以种带养、以养促种、种养结合、循环利用”种养循环发展理念,以就地消纳、能量循环、综合利用为主线,引导养殖场(户),因地制宜选择“区内大循环、镇街中循环、单场小循环”生态循环模式,构建了种养结合、资源循环、养殖健康、高效生态的现代生态畜牧业体系,“沙鱼镇将以佳旺养殖为基础,继续带动周边养殖农户,打造全市最大、现代化养殖水平最高的鹌鹑养殖基地。”
(陈维灯 李雨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