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家庭农场主李伟: 他为都市人定制“乡愁”

2025年03月27日

3月15日,经过雨水洗礼后的乡村,空气更加清新。

渝北区木耳镇五通庙村农小李生态农场内,农场主李伟忙着接待新一批客人。

李伟原本是传统蔬菜业主,但他发现在城区近郊发展传统农业没有出路,于是决定转型升级打造都市农业。

曾一度陷入沉寂的五通庙村,也因为都市农业的扎根引来了人气,年接待游客量超过8万人次。

发展传统农业失败,找到都市农业“新玩法”

今年31岁的李伟,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

“我的父母都是农民,我从小就和农业结下了不解之缘。”李伟说,在大学期间他常常去成都市周边家庭农场做义工,心中一直有个“田园梦”。

毕业之后李伟决定回到渝北区老家打理40多亩蔬菜基地。但由于发展传统农业控制不好种植成本,蔬菜打不开市场,他没能赚到钱,田园梦也成了泡影。

心灰意冷之际,李伟突然想到在大学时学到的都市农业的相关知识:“渝北区的乡镇背靠中心城区这个大市场,既然传统农业玩不转,是不是可以通过发展都市农业来翻盘?”

于是,李伟前往成都近郊发展都市农业的天府绿道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考察学习,该公司将环城生态区的农田连结成片,种植水稻、蔬果等农产品。

公司生产管理部负责人彭云兵告诉李伟,都市农业和传统农业最大的不同,就是要有吸引城市消费者打卡的“爆点”。比如,在公司负责的青龙湖示范区农业教育基地中,五颜六色的成都平原土壤样本、“鱼菜共生原理”实验装置……诸多看点了吸引数万人打卡。

李伟回到渝北后,计划在农场推出针对都市人群的“半日游”:游客可以来采摘草莓、水果番茄等,也可以喝下午茶、烧烤、垂钓。

用“空中西瓜”作爆点,让农场成为网红景点

2019年,李伟敲定想法后,决定投入所有积蓄放手一搏,他在木耳镇五通庙村流转了80多亩地,建起了8000平方米的智能化种植大棚,取名为农小李生态农场。

转型升级后的农场主业务变为亲子采摘游、都市休闲,为此,农场内的智慧大棚种上了草莓、西瓜、番茄等便于采摘的果蔬。。

“从几个预订电话,到农场门口汽车排起长龙,只用了短短几天时间!” 李伟如法炮制,将农场里立体栽培的番茄、草莓等也拍成同类型短视频,同样爆火。视频火了之后,李伟的农场也成了当地知名的乡村景点。

免费教技术,给家乡带来流量

农场有了人气,也引来了五通庙村村民好奇的目光,不少村民问李伟“要怎样做,才能让自家的农产品卖出去?”

五通庙村党总支书记苏苡也找到李伟,“现在村里的年轻人都跑去城里打工了,现在农场游客不少,能不能教教村民,让大家都来发展都市农业?”

李伟一合计,仅靠自家农场单打独斗体量不够大,产业也满足不了日益增多的游客,联合村民一道发展农场才能有稳定客源。

如何做?李伟想,“农场里的番茄、西瓜、茄子等多种蔬果均获得了绿色食品认证,何不先让村民的农产品借绿色种植技术打出名气?”

说干就干,李伟先应聘了当地“特聘农技员”一职,并向村民承诺他教种植技术分文不取。在李伟拍胸脯保证下,陆陆续续有30余位村民到农场考察、学习技术。

很快,“免费学技术”的消息在当地中不胫而走,到最后,累计有300多位村民前来学习农场的种植技术,生态种植、绿色种植等模式在五通庙村逐渐推广开来……

几年下来,凭借“绿色食品”“生态种植”,五通庙村村民吃上了“旅游饭”:村里15户村民同意将自己的土地出租供村集体统一规划和打造“共享农场”,村里还有村民开启了农家乐,返乡青年杨爽还学起了做短视频、搞直播,将村民的土特产销售给游客当伴手礼……

(刘冲)

上篇:福州陈开端 农民信赖的“植物医生”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24 市场信息报

↑ TOP


http://sz.scxxb.com.cn/Content/weixinlogo.png
《市场信息报》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一家山西省出版、全国发行的报纸,由山西广播电视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办,山西广播电视台主管,报社地址设在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大街229号省财贸大楼。
http://sz.scxxb.com.cn/m/content/2025-03/27/027509.html
市场信息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