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淮南的煤海深处,有一支被誉为“矿山特种兵”的国家矿山应急救援队。3月的春风掠过矿区,让我们跟随这支队伍走进井下作业现场,实地探访“全国优秀班组长”鲁立坡的日常工作。这位身高1.75米的汉子,17年间参与处置各类矿山事故32起,带领小队完成预防性安全检查400余次,用钢铁般的意志和专业素养,在千米井下书写着守护矿工生命的传奇。全生产无事故,且生产效率也较上年度提升了6.5 %,凭借出色的业绩,该班组被集团公司授予“双十佳安全生产班组”荣誉称号。
淬火成钢:
从“新兵蛋子”到技术尖兵
2008年寒冬,29岁的鲁立坡带着对矿山救援的敬畏之心,加入中煤新集队。第一次下井时,巷道里此起彼伏的瓦斯警报声让他手心冒汗。“那时候连呼吸器都戴不利索。”回忆起往事,这位硬汉眼中泛起波澜。
为攻克技术难关,他在模拟巷道一待就是12小时。2015年备战全国矿山救援技术竞赛期间,他每天凌晨4点就来到训练基地,反复练习瓦斯检测与顶板支护。在省级比武中,他创新使用“三维立体检测法”,将瓦斯浓度检测误差控制在0.1%以内,这项技术至今仍被列为队里的标准化操作流程。
2018年,在全国矿山救护工职业技能大赛上,鲁立坡以98.6分的理论成绩刷新纪录。“每次竞赛都是生死时速的模拟。”他指着陈列室里的“个人全能银奖”奖牌说,这些荣誉背后,是无数次在模拟灾区中与时间赛跑的训练。
铁律柔情:
打造百战之师的带兵之道
“救护队不是散兵游勇,是要在生死关头托住生命的战斗集体。”作为直属中队小队长,鲁立坡将军事化管理融入日常。每天清晨的5公里负重越野,他总是第一个冲过终点;仪器操作训练时,他逐个检查队员的操作步骤,哪怕0.5秒的延误都会被要求重来。
在严格治军的同时,他更像一位兄长。队员王强在2022年父亲病重期间,连续三天坚守岗位。鲁立坡得知后,连夜驱车300公里将他送回家,自己替班完成井下巡查。“他总说‘家里的事比天大’,但每次危险任务他都冲在最前面。”队员李明回忆道。
通过“师徒结对”培养模式,鲁立坡带出的12名徒弟中,3人成为技术骨干,2人获得省级技术能手称号。他独创的“情景模拟教学法”,将真实事故案例改编成训练剧本,使队员应急反应速度提升40%。
未雨绸缪:
从“救火队员”到安全哨兵
“最好的救援是防患于未然。”鲁立坡带领小队创新实施“三位一体”预防性检查模式。2023年,在刘庄煤矿密闭墙专项检查中,他发现一处隐蔽的裂隙,及时采取注浆加固措施,避免了一起潜在的瓦斯泄漏事故。
在2024年反风演习中,他设计的“多点位同步监测方案”,将井下风流调控精度提升至0.3米/秒。这项技术创新被纳入《安徽省矿山救护队标准化作业手册》。数据显示,经他主导的预防性检查,服务矿井的安全隐患整改率连续三年保持100%。
“每次下井就像在走钢丝。”鲁立坡指着随身携带的智能巡检仪说,这套集成了气体检测、应力监测等功能的装备,是他和团队历时两年研发的成果。目前该设备已在淮南矿区推广使用,累计预警重大安全隐患27起。
生死时速:
在黑暗中点亮生命之光
2021年7月,板集煤矿发生透水事故,6名矿工被困。鲁立坡带领小队连续奋战32小时,在巷道积水区开辟出生命通道。“当时巷道随时可能二次坍塌,但听到矿工的呼救声,什么危险都忘了。”他的救援服上至今留着那次救援时被落石划破的痕迹。
在2023年瓦斯爆炸事故处置中,他独创“阶梯式通风法”,将救援时间缩短40%。当最后一名被困矿工被抬出时,鲁立坡因长时间高强度作业晕倒在现场。“只要还有一线希望,我们就不能放弃。”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
17年间,鲁立坡参与的32次救援行动中,成功挽救21名矿工生命。他带领的小队连续5年保持“零失误”救援纪录,被授予“全国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称号。
精神传承:
让救援精神薪火相传
“现在的年轻人吃得了苦,但需要更多实战经验。”鲁立坡在队里开设“实战讲堂”,将自己的救援经历制作成VR教学案例。2024年新入职的95后队员张伟说:“跟着鲁队训练,我们既能学到真本事,又能感受到这份职业的神圣。”
在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矿山救援队伍。近三年,中煤新集队新招录队员中,90后占比达72%。“每次看到新队员的眼睛,我就想起当年的自己。”鲁立坡说:“守护矿工生命,这份使命需要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
用生命守护生命的矿山脊梁。当夜幕降临矿区,鲁立坡又一次带队走进井下。头灯的光束划破黑暗,映照出岩壁上斑驳的救援印记。17年的坚守,让他从青涩小伙成长为矿山救援的“定海神针”。他用行动诠释着:在煤海深处,总有一群人,他们以命相搏,只为点亮生命的希望之光。(潘付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