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国两会的电波穿越中条山脉,晋能控股集团太原煤气化公司山凹煤业的井下巷道内,一场安全保卫战正悄悄打响。在这片幽深的井下,56处隐患犹如隐匿的“地雷”,时刻威胁着生产安全。然而,一支由各部门专业人员组成的检查组凭借着毫米级的排查精度,对这些隐患展开逐一“拆解”。公司安全检查组以坚定的步伐丈量着安全防线,巧妙运用先进科技编织的防护网络,在艰苦的井下环境中生动诠释着新时代产业工人的责任担当。
隐患“显微镜”下的全域扫描
3月6日0点,检查组正在9119进风顺槽进行检查时,在风机的轰鸣声中,瓦斯员李其兵手中的风速检测仪骤然发出警报:“5号、6号风筒接头漏风率3.2%!”这一数值虽仅比行业标准高出0.2%,却极有可能成为瓦斯集聚的导火索。检查组反应迅速,当即启动应急预案,凭借着娴熟的操作与紧密的协作,在短短15分钟内便完成了风筒的更换,成功排除了这一重大安全隐患。
随后,在主水平变电所,检查组发现高压开关间内存放着麻袋、棉纱等物品。在10千伏的高电压环境下,这些看似平常的材料随时可能成为引燃电缆的助燃物。检查组秉持“隐患整改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的坚决态度,当场开出整改单,要求责任人在30分钟内完成清理工作,杜绝安全隐患的滋生。
此次专项行动创新性地采用“对标对表检查法”,针对地面办公场所消防安全、特种设备,以及井下采掘作业地点、要害硐室场所、主要大巷等不同区域,分路线精心制定检查方案,明确了详细的检查内容及事项。经过全面细致的排查,累计发现各类隐患问题56条,其中采掘专业类18条,机电运输专业类12条,地测防治水专业类4条,“一通三防”专业类6条,安全管理专业类16条。
智能“排雷兵”的精准出击
精准定位系统升级后实现了UWB厘米级定位(误差<10cm)与矿井安全监控系统、矿井广播系统融合,可实现瓦斯超限报警后,人员定位系统自动向超限报警区域人员实时报警并下发撤离路线。动态追踪实现全员位置秒级更新,较传统RFID定位(误差300cm)精度提升97%,彻底消除“盲区失联”隐患。
安全“基因库”的深层解码
在井下中央变电所,机电运输队副队长安如山正在演示“手指口述”安全确认法:“绝缘手套检测合格,接地电阻值1.2欧姆,确认完毕!”这套经过本土化改造的管理方法,目前已形成16项标准化流程,在保障井下作业安全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它将复杂的安全操作流程进行细化和规范化,使每一位作业人员都能清晰明确自己的操作步骤与安全要点,有效降低了人为失误带来的安全风险。
长效“防护网”的智慧升级
在最近刚刚翻新的调度指挥中心内,21块屏幕实时展示着井上下60个监测点的数据。AI智能视频检测系统正高效运行,能够自动识别多种违规行为,一旦捕捉到各类违章行为,系统将立即抓拍并发出预警。这种“数字哨兵”模式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日常安全管理效率,较以往提升了30%。通过科技手段实现了对井下作业的全方位、实时化监控,让安全隐患无处遁形。
按照上级文件规定,该公司将煤矿岗位作业流程标准化作为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创建的前置条件,制定了《关于印发推进岗位作业流程标准化工作的实施方案》,以推进辨识管控岗位作业风险为前提,以排查治理作业现场隐患为重点,以规范管理员工岗位操作为目的,深入推行岗位作业流程标准化的执行落实,使员工熟知岗位知识和操作技能、掌握作业条件和环境变化,提升自救互救和现场应急处置能力,推动员工逐渐养成在岗按流程标准化作业的习惯,不断增强企业安全生产整体预控管理能力,实现“人机环管”的有机统一,为安全生产奠定良好基础。
在这场持续10天的安全保卫战中,晋能控股太原煤气化山凹煤业用科技赋能、制度创新和全员参与,构筑起立体化的安全防护体系。从井下到地面,从管理层到一线职工,每个岗位都是安全链条上的重要一环。随着全国两会胜利闭幕,这份答卷仍在续写——在安全生产的新征程上,该公司正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书写着新时代煤炭企业的安全发展新篇章。
(孟兆卿 刘丽芳 刘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