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智化技术得到了蓬勃发展和广泛应用,既加快推动了数字化时代和社会的进程,也进一步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深入探讨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命题,也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顺应时代发展,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 数智化赋能高校思政课建设的价值意蕴
数智时代,教育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共识。新时代新征程上,高校思政课建设必须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紧紧抓住数字化发展的新机遇、新形势,大力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时代性和创新性。
首先,推动了教学模式创新,增强课程吸引力。数智化技术推动了教育教学过程的数智化发展,其通过将趣味性、观赏性的多媒体教学资源轻松融入高校思政课堂,打造互动式与沉浸式教学场景,让学生在参与中“抓眼球”“提兴趣”“触灵魂,使得课堂教学可知可感、生动鲜活,同时利用大数据收集和分析整合社会热点和时政理论,动态化实时更新教育教学内容,以最大程度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掌握国内外发展情况,开拓国际视野。此外,课后还能依托数字平台,以可视化、数字化的途径了解学生掌握的真实情况,实现课前提前预习、课中多元互动、课后及时反馈的数智化流程管理,实现学生自主化、个性化学习。
其次,实现精准化教学,提升育人效能。教育就是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数字化技术有着强大而快速的计算能力、出色的数据储存以及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能力。基于大数据算法,数智化技术能够根据学生行为数据和思想动态数据信息,描摹学生学情及其需求画像,精准和智能投放推送相关学习资料和思政教育内容,利用智能机器和数智化技术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做到对每位学生“精准画像”,实现精细化“辅导”,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性、针对性和及时性,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因需施教。
最后,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数智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地域限制,使得优质资源能够通过数据和平台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共享,对于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师资力量较为薄弱的偏远地区和学校来说,数字技术所提供的优质资源和服务内容,能够让学生足不出户就是掌握海量的学习资源,实现教育资源的自动调整和按需分配,进一步给予学生无限的学习探索空间,使得学生能够灵活自如运用线上线下两种资源,也拓宽了思政课教学的媒体视野,为学生个人发展和成长成才创造良好便利的条件。
二、 数智化赋能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实践路径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进入数智化时代,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极大改变了人们的认知,也对思政课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因此,要与时俱进,打造数字化课堂、搭建数字化平台和建强数字化师资力量,从而有效实现高校思政课守正创新、高质量发展。
首先,要大力打造数字化课堂。在高校思政课教学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和主阵地的同时,还要发挥数字化教育教学的优势。要将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讲堂有机融合,既要充分挖掘思政教育资源,建立思政课教育教学数据资源库,将课堂教育和实践教学有机融合,将线上的优质资源作为线下资源的拓展和延伸,又要挖掘各个学科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使得学生在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品质,从而形成多维度、系统性、全面性的知识体系。
其次,要搭建数字化平台。搭建集教育教学资源、学习任务布置、课题互动、课后反馈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立体化精准思政应用平台,方便对相关数据进行搜集、处理、分析和使用。一方面,能够明确学生的学习“痛点”,为学生定制专属个性化学习服务,同时还能预测学生的思想认知与实践行为的发展趋势和成长走向,塑造学生自主意识,深层次了解和掌握自身学习情况、道德情操、价值导向等;另一方面,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也以教师的个人发展为导向,利用数字平台完善教师备课、听课、学习借鉴反思等教学环节,形成教师专属教研记录,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
最后,要建强数字化师资力量。思政课教师队伍作为高校思政课堂的主力军,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教育者要将数字技术转化为教育实效,就必须要转变教师的角色定位,强化创新思维,更新和完善自身知识体系,同时还要加强高校教师的网络信息素养,通过提升个人本领,锻造过硬素质,利用数字模型和数字分析来解决各类问题,将技术运用于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此外,高校也要建立健全数字化师资培养模式、激励机制和评价反馈机制,着力提升教师的数字信息整合能力和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育教学能力,将教师的数字化技能纳入考评范围,鼓励教师在数字化教育中创新和实践,激发教师学习和应用数字技术的积极性,并促进技能成果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