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山西省阳泉市矿区: 工业遗产变身文化新地标

2025年04月02日

2021年入选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百年电力”首批文化遗产名录;2024年入选第六批国家工业遗产。山西省阳泉市矿区马家坪变电站凭何跻身工业遗产行列?

“它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全国首座110千伏公用变电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的太原第一热电厂的配套工程,它不仅见证了山西电力事业的起步与壮大,更亲历了中国高压变电设备从依赖引进到自主研发,再到引领全球技术潮流的完整历程。”马家坪变电站电力文化遗产教育基地负责人侯振华介绍。

工业遗产是国家工业发展的见证,承载着城市的历史记忆和精神积淀。为了盘活利用好这一宝贵的工业资源,近年来,矿区积极探索将遗产保护利用与产业创新发展融合的新路径,进一步加强工业遗产管理,强化保护力度,讲好工业故事,弘扬工业精神,传承工业文化,真正让工业遗产“活”起来。

走进马家坪变电站电力文化遗产教育基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基地广场正中央“第一城第一站”六个大字,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1995年12月27日,马家坪变电站正式投运,肩负着为晋东区域供电的任务。当年,这里不仅实现了太原一电厂和阳泉发电厂并网,还开启了山西首家大规模配电升压工程。几十年来,从建网、扩网到强网、优网,马家坪变电站见证了阳泉的经济社会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山西工业特别是煤炭工业的发展,为新中国工业建设提供了强劲动能。

“井”字方格结构的屋顶、原貌修复的办公室、建站初期的发电机组、德国生产的单相电能表……马家坪变电站的原主控楼内,陈列了300余件老设备、老物件,并综合应用声、光、电技术,还原了几十年前变电站的工作场景。专业历史展示馆墙上的大屏幕上,滚动播放老一辈电力人讲述参与马家坪变电站建设、运维的经历,重现那段奋斗岁月。

“这个是在50年代引进的第一代电磁型,这个是国产仿制的电磁型继电器,有1954年国营上海电表厂生产的中间继电器,1971年南京水利电力仪表厂生产的JSGC—1晶体管线路保护装置,1976年北京大栅栏继电器厂生产的电流继电器……”侯振华介绍,当时,很多设备是工人根据苏联图纸仿造的,因为铭牌和说明书都是外文的,获取信息的途径不多,大家只能靠查书、翻字典解决问题。

马家坪变电站内珍藏着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曾经安装的保护、自动化、监控等设备,包括直流发电机、电动机、信号屏、故障录波器等,以及各历史阶段的继电保护和远动装置,数量近300个。设备几经更迭,不仅全部实现国产化替代,还应用了多种先进技术,它们共同见证了中国高压变电设备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粗到精的艰辛历程。1998年,马家坪变电站完成综合自动化改造,成为山西省首批无人值守变电站之一。2024年4月,马家坪变电站主供线路通过跨电压柔直技术实现了不同电压等级间成功转供。

依托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国网阳泉供电公司将马家坪变电站打造成了涵盖历史主控楼、专业历史展示馆、文化长廊、零碳示范区等7个功能区的电力文化遗产教育基地。同时,通过线上建立电力历史学习圈,线下组织实景课堂、专题培训、访谈宣讲等活动,发挥工业遗产以史育人、以文化人的作用。截至目前,马家坪变电站电力文化遗产教育基地已接待100批2600人次参观交流。

作为新中国第一座110千伏公用变电站,马家坪变电站见证了阳泉的繁荣与发展,也见证了中国电力事业的蓬勃崛起。目前,马家坪变电站仍承担着重要的供电任务,但不同于传统的供电方式,变电站聚焦绿色能源,全力建设马家坪综合园区新型电力系统示范项目,实现零碳运行。

让工业遗产“活”在当下,成为传承工业精神与创新基因的重要载体,是马家坪变电站的责任和使命。马家坪变电站将始终坚守信念,紧跟时代步伐,全力以赴强电网、保供电、为人民,为全区、乃至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电力支撑。(吕文丽)

上篇:山西省长治上党区承华科技: 循环经济赋能区域高质量发展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24 市场信息报

↑ TOP


http://sz.scxxb.com.cn/Content/weixinlogo.png
《市场信息报》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一家山西省出版、全国发行的报纸,由山西广播电视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办,山西广播电视台主管,报社地址设在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大街229号省财贸大楼。
http://sz.scxxb.com.cn/m/content/2025-04/02/027549.html
市场信息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