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发布的职业教育改革文件《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三全育人”工作方案》中,关于辅导员角色转变的研究,特别是职业院校教育改革视域下辅导员从管理者到成长导师角色转型的实践路径研究,结合当前的教育政策,通过分析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的调研数据,揭示了职业院校辅导员从传统管理者向成长导师转型的现实困境。探讨辅导员角色转变的必要性、转变方式和对学生成长的影响。研究发现,新型角色需构建包含职业规划指导力、心理疏导能力、思政教育渗透力的三维胜任力模型,“制度赋能-培训重构-评价革新”的转型路径应该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一、政策语境与现实需求:角色转型的必然趋势
(一)职业教育改革的时代命题
1.政策导向:根据《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要求,辅导员需承担起“职业启蒙者”与“人生规划师”的双重使命。
2.学生特质:据2023年中国职业院校学生发展报告,92.7%的学生存在职业认知模糊与心理适应焦虑问题。
3.培养目标升级:从“技能传授”转向“全人培养”,亟需建立“思政引领+职业发展+心理支持”三位一体育人体系。
(二)传统管理模式的现实局限
维度:传统角色痛点;
改革需求和管理重心:侧重纪律约束与事务性工作,强化价值引领与成长陪伴;
工作方式:班级的常态化管理,转向指导与服务的个性化;
能力结构:侧重师者的执行能力,提升职业规划与心理辅导专业度。
二、胜任力模型建构:成长导师的核心素养
(一)三维胜任力结构解析
1.职业发展指导力
·职业规划与心理辅导专业高度与广度。
·动态分析行业与导师岗位胜任力的模型解读能力。
2.心理健康支持力
·后疫情时代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技术(CBT疗法应用)。
·职业压力管理与情绪疏导策略。
3.思政教育渗透力
·新时代师道精神与工匠精神的培育模式设计。
·课程思政与日常思政的融合模式。
(二)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1: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职业导航工作室”
通过引入企业HR担任兼职导师,构建“专业教师+企业导师+辅导员”的三维指导团队,学生职业规划完成率提升43%。
案例2:江苏理工学院"心理树洞"服务平台
运用AI情绪识别技术建立预警机制,结合朋辈辅导实现心理问题早发现、早干预。
三、实践路径探索:制度创新与机制保障
(一)制度层面的系统变革
1.建立“双导师制”:选拔校内专业教师与企业导师组成成长指导小组。
2.完善培训体系:将职业规划师(CCDM)和心理咨询师认证体系纳入辅导员考核指标。
3.创新评价机制:采用“学生满意度+成长档案+过程性评价”三维评估模型。
(二)工作方法的范例式创新
1.数据驱动决策:
运用智慧学工系统建立完整的各班学生画像,实现导师基于科学认知和分析下的精准指导。
2.场景化工作法:
·职业体验日:组织学生参与企业真实项目。
·成长叙事工作坊:通过故事疗法唤醒自我认知。
3.跨领域资源整合:
·与就业指导中心共建“职业发展资源库”。
·联合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开发教师职业心理韧性提升课程。
四、成效验证与反思建议
(一)转型成效实证分析
基于对浙江、山东、广东三省12所院校的问卷调查(有效样本量N=2378)显示:
1.辅导员角色认知准确率从61.2%提升至89.7%。
2.学生对职业规划指导满意度达91.4%。
3.心理危机事件发生率下降37.6%。
(二)深化转型建议
1.努力构建“政校行企”四方协同机制,建立行业导师资源库。
2.开发职业教育特色教材体系,编写《成长导师实务手册》。
3.推进“1+X”证书制度与辅导员胜任力认证挂钩。
五、结语
在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崭新阶段,辅导员作为学生成长路程上的“第一责任人”,“管理者”到“成长导师”的角色转变既是顺应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更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途径。通过构建科学的师者胜任力的模型与不断完善的创新实践机制,能够最大限度的完成有效推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进程,为培养我国适应新时代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和教育工作者提供坚实保障。
作者简介:
陈思(1975.6-),女,辽宁省辽阳市,工作单位:扎兰屯职业学院,职称:高校中级讲师,研究方向:语文教育专业、班级管理、礼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