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基层干部的工作负担问题屡被提及。一些地方存在“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现象,基层干部既要完成繁重的日常事务,又要应对各种检查和考核,导致工作压力大、容错空间小。这就容易出现“能者多劳、庸者逍遥”的现象,也会出现干得越多错得越多的“洗碗效应”,不利于干部积极担当作为。
实际工作中,错误人人皆有,只是各人大小不同。这就需要分清大错误和小错误,分清问题性质,分清动机。
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的关键时期,我们需要更多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干部,需要更多勇于突破常规的探索。对于因改革创新而出现的失误,应当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包容。改革本身就是摸着石头过河,创新必然伴随着风险。因此,对于在改革创新探索中出现的失误,应通过建立科学的容错机制,为改革者撑腰,为创新者鼓劲。
当前,我们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需要真干不“躺平”,“实干”不空谈。但若干部一直处在“5+2”“白加黑”的工作状态,人少事多,必然会滋生“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力求“自保”。这需要从制度层面进行反思和改进,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同时,还要建立科学的工作量评估体系,避免出现“鞭打快牛”的现象,让干部能够在合理的工作负荷下履职尽责。
不过,现实中还有一些人,好大喜功,项目未经充分论证就仓促上马,不实地调研就出台政策;过度追求“政绩工程”或“数字达标”;会议多、文件多、检查多,文山会海、过度留痕等。这些都是政绩观扭曲、大搞形式主义的“多干”。对于这种行径,必须予以纠正和严肃问责;必须建立科学的政绩考核体系,把群众满意度作为重要指标,杜绝“数字政绩”“形象工程”;必须深化整治形式主义,形成震慑,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容错不容过,破解“多干多错”的困局,要区分失误的性质、划清失误的边界、明确容错的标准,通过制度建设,让实干者无后顾之忧,让创新者心无旁骛,让担当者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回报,进而充分激发干部队伍干事创业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