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聚焦 “一老一小”,安徽民政筑牢民生幸福基石

2025年04月14日

在安徽省安庆市一加亿综合医养中心,89岁的陈新民先生曾因颈椎术后截瘫卧床,入住中心后经过半年的专业护理和康复训练,如今已能坐轮椅活动;在芜湖市儿童福利院教室,孤独症儿童小全(化名)在周老师指导下完成绘画作品,师生俩开心地击掌庆祝;在合肥市蜀山区丁香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心愿树”上悬挂着标注困难家庭微心愿的粉色心形卡片,社区志愿者通过走访收集需求并形成清单,再由爱心人士接单完成……这些温暖的场景,是安徽民政事业发展的缩影。

近5年来,安徽省聚焦“一老一小”、困难群体和基层治理,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民生答卷:截至2024年底,安徽省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突破70%,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建成150家;慈善组织增至442家,募集款物超百亿元。从嵌入式养老到留守儿童关爱,再到慈善力量赋能,安徽省通过制度创新织密保障网络、资源整合打破服务壁垒、数字赋能提升响应精度,构建起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良性互动的民生保障新格局。

在芜湖市儿童福利院的教室里,患有孤独症的小全(化名)在周老师的指导下又完成了一幅画作,小全和周老师都非常开心。今年9岁的小全原本由父亲陈先生独自照顾,因父亲无法外出工作,这个家庭长期陷入经济困境。得知社区宣传的“童享蓝天”困难家庭残疾儿童康复服务项目后,陈先生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将孩子送到福利院。经过半年多的专业托养康复,小全在周老师精心设计的绘画课程中逐渐学会表达情感。“现在孩子得到专业康复,我也能重新工作,这份安心让我们家看到了希望。”陈先生感慨道。

小全的变化并非个例,类似的康复案例不时在福利院发生。2024年3月起,芜湖市儿童福利院创新推行开门办院,依托“童享蓝天”困难家庭残疾儿童康复服务项目,为社会困难家庭残疾儿童提供托养、康复、特教等服务。家长可按需选择日托、周托、月托,康复期间的食宿费用均由项目承担。同时,每月开展家长康复技能培训,提升家长监护和家庭康复能力。截至2024年底,已累计接收18名社会残疾困境儿童,有效缓解了困难家庭的经济压力与照护负担。

近年来,芜湖市不断完善儿童福利保障:2019年至2024年,机构集中供养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标准从每人每月1450元提高到每人每月1850元;社会散居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从每人每月1050元提高到每人每月1450元。实施孤儿助学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助学工程,已累计发放助学资金427.2万元。同时,依托市儿童福利院打造焦养育、康复、特教、治疗和社会工作为一体的区域儿童福利指导中心,主动“走出去”指导依托市基层儿童福利工作,累计走访380个村(社区)的599名困境儿童。推动依托市儿童福利院“开门办院”,将“蓝天使志愿服务队”入户走访、“童享蓝天”康复项目列入市级财政预算。

芜湖儿童福利创新是安徽的一个缩影。近5年,安徽省全面提升儿童福利机构“养治康教安+社会工作”一体化服务能力,全省22家儿童福利机构承担集中养育孤弃儿童职能,其中17家机构纳入残联定点康复机构。合肥、马鞍山市儿童福利院探索类家庭养育模式,惠及400余名孤残儿童。安庆市社会(儿童)福利院依托院内康复特教资源设立龙山特教学校;蚌埠市儿童福利院依托专技人才成立“成蝶工作室”,将残疾儿童康复工作向社会困境残疾儿童家庭拓展。建立多部门数据共享机制,实现3.6万余名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应保尽保。建立并落实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自然增长机制,集中养育孤儿和社会散居孤儿保障标准分别不低于每人每月1654元和每人每月1213元。推动实施“孤儿医疗康复明天计划”项目,2019年以来累计救助孤儿2100余人次。 (高亚惠 文/图)

上篇:积极推进医养结合,为老年人健康护航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24 市场信息报

↑ TOP


http://sz.scxxb.com.cn/Img/2025/4/20250417c9cd087fd9ee456dbd12c383f45b8b06.jpg
《市场信息报》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一家山西省出版、全国发行的报纸,由山西广播电视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办,山西广播电视台主管,报社地址设在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大街229号省财贸大楼。
http://sz.scxxb.com.cn/m/content/2025-04/14/027814.html
市场信息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