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逐渐渗透,建筑行业也不例外。特别是在国有建筑企业的工程项目管理中,信息化技术的引入为项目审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工程项目审计是保障项目资金安全、促进项目增收节支、提高项目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信息化技术的运用能够提高审计的效率和精准度,从而有效防范项目可能存在的腐败、损失浪费现象。
一、信息化在国有建筑企业工程项目审计中应用的价值
信息化应用在建筑企业工程项目审计中的实践,首先体现在其优化审计效率及精准度方面,以往的工程项目审计工作主要依赖人工,资料审核量大且很容易受人为主观因素影响,造成审计结果的精准性欠佳。信息化手段的引入,尤其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综合运用,可在项目审计的各个环节中实时查看,保证审计数据的完整度及精准性。
二、信息化在国有建筑企业工程项目审计实施中的应用策略
(一)建立信息化审计平台
国有建筑企业要实现工程项目信息化审计,首先务必搭建一个完备的信息化审计平台,该平台要把企业内部各个信息化系统(像劳务分包、物资采购、设备租赁、财务核算等)进行有机整合,依靠数字化审计平台,审计人员可迅速获取有关工程项目的多维度数据,涉及项目资金流向、分包成本控制、工程建设进度、材料采购结算等方面的情况。这不仅能使审计工作的效率提高,也加大了审计的精准性与即时成效。
在设计构建信息化平台时,定然要达成数据的整合性与兼容性,利于审计人员快速开展多源信息的查询和分析,此外,信息化审计平台理应具备数据存储及共享功能,保障不同审计人员在不同阶段、不同地方都能及时精准地获取相关项目数据。数据的即时更新与共享共用,有利于增进审计透明度,减少人为因素的负面干扰,为了更恰切地适应工程项目的多变性与复杂性,平台应留存一定的灵活性,可按照不同类型项目的实际需求实施针对性调整与优化,以提升平台的使用效率和审计意义。
(二)引入智能化审计工具
伴随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智能化审计工具在建筑企业的运用愈发关键,智能化工具可极大地增进审计工作的精准性与效能水平,例如采用智能化算法,对项目合同实施自动审核,可以迅速辨认出潜在的风险点,如合同条款存在漏洞、支付比例过高等。这一工具能够辅助审计人员高效识别潜在缺陷,减少人工审查的漏失和差错,增加审计结果的精准度,此外借助大数据挖掘技术,审计人员可以针对项目关联的各类数据开展深入挖掘与分析,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对比与走势预判,智能化工具可以辅助发现项目管理中潜藏的风险点,比如系统可以借助剖析资金的流向,判断是否存在资金挪用的风险,智能化审计工具不但可以带动审计效率上扬,还可以强化审计工作的全面性及预防性水平,促使在工程项目审计实施阶段可以及时获得风险点和问题点。
(三)加强数据安全管理
在信息化技术应用阶段,数据安全不可小觑,建筑企业在采用数字化审计平台时,一定要高度关注数据的安全性与保密性,鉴于审计数据牵涉大量企业内部信息和核心秘密,若未能对数据合理保护,可能会引发信息泄露、被篡改等安全隐患,因此企业应打造严密的数据安全管理机制,保证数据传输、存储和处理时段都符合安全规范,建筑企业应借助数据加密技术,维护数据在存储和传输进程中的安全性,同时平台应设定访问准入权限,保证只有获得授权的审计人员才可访问审计数据,就关键的审计数据而言,应按期做好备份工作,保证在数据丢失或系统出错时可以恢复数据。
(四)培养信息化审计人才
信息化技术的有效施行离不开专业的审计人才,随着信息化工具及平台不断更新替换,审计人员必须掌握一定的信息化技术能力,以便充分发挥信息化系统的集成优势,因此国有建筑企业必须增强信息化审计人才的培养,保证其在技术和业务方面的能力都能达到信息化审计的既定标准。企业应定期开展信息化业务培训,帮扶审计人员熟练掌握现代信息化工具的操作,如怎样操作审计平台、怎样运用大数据分析工具等,审计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项目分包、采购、进度、财务等专业知识,深刻领悟项目推进中的各类风险,进而在审计环节做出精准判定,企业还可借助引入外部管理专家或与高等院校、专业培训机构联合协作,增强人才群体的整体水平。
三、结语
信息化在国有建筑企业工程项目审计中的应用,具有显著的价值,能够提高审计效率、增强审计透明度和降低审计成本。通过信息化审计平台、智能化审计工具、数据安全管理和审计人才培养等策略的有效实施,信息化技术能够为建筑企业的工程项目审计带来革命性的变革,促进工程项目管理的规范化和透明化。然而,要实现信息化在审计中的全面应用,仍需克服技术、管理和人员等方面的挑战。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将继续在建筑企业的审计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建筑行业向更高效、更透明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