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从指尖到课堂: 谢光禹的大提琴演奏艺术与教育之旅

2025年04月18日

谢光禹先生

一袭黑色西装静坐在演奏凳上,轻扶大提琴,微微低着头,银色眼镜框架在鼻梁上,身体跟随着音乐不时晃动着,这是大部分上海音乐学院学生对谢光禹的第一印象。大提琴声起,他便会沉浸于自己的音乐世界中。

谢光禹自小学习音乐,最为钟爱的还要属大提琴,在他看来,那是和他自己性格最搭的乐器,浑厚有力却又深沉高雅。22岁那年大学毕业,他成为了上海音乐学院最年轻的大提琴老师,自此,近30年的青春都被他倾注在音乐演奏和教育之上。

在2024年末的一场大提琴专场音乐会上,谢光禹将演出地点定在了上音歌剧院,随着他那标志性的形象出场,1000多名观众们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那是一场以音乐为媒的表演,通过演出将各式曲风、名家鲜活地注入观众脑海中。而这也是谢光禹最擅长的教育方式,他希望,更多学习音乐的孩子能够知道,通往音乐世界的道路并不是刀耕火种,可以很生动、很灵活、很美好,就像音乐本身。

 

找到自己的热爱

谢光禹对音乐的热爱与家庭教育分不开,他的外公便是上海音乐学院著名的声乐教授,外婆则是民族声乐老师,这也为他与音乐埋下了不解之缘。4岁时,在家人的影响下,谢光禹开始学习钢琴,却没想到,不过两年,他便主动提出要放弃,因为那时谢光禹感觉,自己的兴趣不在键盘乐器上。而幼年时起,就可以明确知道自己不喜欢什么,这在谢光禹看来,也是他能成功的一大关键。
虽然调转方向,但学习大提琴的日子也不轻松,不过谢光禹却显得乐在其中。谢光禹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小学三年级时,谢光禹进入了上海音乐学院附小的业余班,开始跟着专业大提琴老师进行系统学习。现在回忆起来,谢光禹毫不避违地承认,自己在大提琴上除了认真,还有一些天赋。因为那时老师就说他特别有乐感。外表看似内向的谢光禹常常能够演奏出尤为打动人心的曲目,独特的感受力与表现力让他在一众学生中脱颖而出。
1988年,中国举办第一届大提琴比赛,盛况空前,谢光禹以及其他4名学习大提琴的学生得到了参加比赛的机会,那一年,他12岁。而当时的比赛有多激烈、多受关注,其实现在谢光禹都已记不清了,因为当时年纪实在是太小了,不过他却清晰的记得,自己那时候很拼,是那种不愿意输的拼。那一次他才发现,对于大提琴,他还有很多想要挖掘的地方。振奋人心的是,他在这次比赛中取得了儿童甲组第三的成绩,也让著名中国大提琴教育家林应荣注意到了他。
师承林应荣的那段时光,让谢光禹的大提琴造诣直线攀升,大学毕业后,他更是顺利留校任教。但这被外人看来难能可贵的机会,却让谢光禹犯了难,他深知,教学与演奏并不相同,音乐的道路在这里突然就出现了分叉口。那年谢光禹其实只有22岁,留校任教后就意味着他要去教大学生音乐,这个年纪他感觉自己没有相关的教学经验,并不能很好地教授学生。可即便如此,谢光禹依然选择留在上音。理由很简单,他真的很爱音乐,如果能够把自己的热爱和职业结合起来,这该是多大的幸运。

创造适合的教育

为了走出一条有意义的音乐教学道路,谢光禹花费了大量时间,希望去研究出一套适合自己也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他发现自己并不擅长表达,相比之下,观察学生反而是他的优势。
从细微处入手,谢光禹也确实找到了突破口。在授课过程中,他发现,不同学生对于大提琴音准的掌握程度存在巨大差异。谢光禹以前认为,音准属于基本功,只要勤学苦练都能改变,但后来发现不是,肢体协调性往往是天生的。而从学生角度出发,听到音调不准的时候,其实就已经晚了,需要提前就做好预判,让自己的手指放在正确的位置,可按照亚洲人的手型结构,必须长期将手掌撑开,才能找到正确的音准。这就需要学生去克服生理上的不适,不断调整自己的肢体。不同于普通授课时的反复练习,谢光禹则会选择花费大量时间向学生展示怎样才是拉琴时的正确手型。在他看来,左手就是拉大提琴的武器,练好了武器才能让音乐发挥出魅力。
不仅是音准的细节,谢光禹还发现,部分学生还存在换把难题。大提琴换把,是指在演奏过程中,左手在指板上位置的转换,也就是手从一个把位(position)移动到另一个把位。正常换把其实要用眼睛测量好距离,迅速切换到一个点位,或者用肌肉记忆去调整,但有的学生并不擅长测量,而是发现换把的位置不准后再想要调整,那或许就晚了。为此,谢光禹提出针对性训练换把问题,不在乎练习次数,而将注意力放在换把的正确性上,“练100遍不准就等于没练过,只要练准了,连续练10遍准确性就行。”
谢光禹觉得,大提琴教学过程中有太多以往没有注意到的细节,这些都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学习成果,为此,他的“细节式”教育也破受学生青睐。前几年,他更是创新性地发扬了针对亚洲学生提出的“指力转换”训练。因为亚洲学生没有欧美人强壮,往往拉琴的时候都是将大拇指放在后面,由四根手指按弦,时间久了就会非常疲劳。而“指力转换”则是提倡在拉琴时候,将所有力量都集中在一根发音的手指上,当下一个音阶开始时,再及时转换,而这样的方式只要勤加练习,往往都能成功,也能够帮助学生挑战更长时间的演出。
谢光禹孜孜不倦地对大提琴演奏及教育进行着开创性的研究,先后发表了《大提琴演奏技法中的左手训练研究》《近现代大提琴音乐作品演奏技法解析:朱践耳<第八交响曲“求索”>大提琴演奏技法》等学术文章,为理论研究和演奏实践、训练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谢光禹所有的教学方式都不是突发奇想,往往都是“感同身受”,也因此在整个大提琴教育领域具有独一无二的引领性。他表示,大提琴的学习之路并不好走,半路放弃的学生也不在少数。他还是希望,音乐学子们的求学道路不是攀爬悬崖峭壁,而是能够认可那是一种经典传承。而打破艰难的直接方式便是寻找到更多适合学生的教育模式,同时也是为他自己找到一种适合的教学方式。

学习传承永不停歇

育人之前先育己,回顾过去三十年,虽然大提琴造诣颇深,但谢光禹自始至终都没有停下自己学习的步伐。
刚成为老师不过一年,他便前往奥地利萨尔茨堡莫扎特音乐学院深造;5年之后,他又选择去俄罗斯格涅辛音乐学院留学,师从著名的大提琴教育家弗拉基米尔·顿哈教授;还曾受到过俄罗斯著名的大提琴演奏家和教育家沙霍夫斯卡娅的指点……一段段跨越欧亚大陆的求学经历,也让谢光禹对于大提琴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而他,也把这一份份认知传递给了自己带领的每一届学生。
“音乐是有深邃层次的东西,只有有感情的人才能演奏出有感情的音乐”“所以经典作品就是经过时间筛选,包含思想、情感的作品”“演奏者是要感受音乐,感受作曲家的思想,挖掘音乐的深度”……谢光禹的每一句名言都会成为学生们津津乐道的存在,始终有学生记得,谢老师曾经说过,“二度创作”也要融合自己的情感和理解,有自己风格的前提是不断学习;也有学生一直不忘谢老师常常挂在嘴上的那句“学音乐的前提一定是,你要爱音乐”。
除了技巧与理念,谢光禹留给学生的还有自己精心打磨的作品,包括《大提琴考级曲集》《红色经典大提琴重奏曲集》《俄罗斯大提琴中小型精品选集》《琴弦上的歌——大提琴经典作品选》《节日的天山——中国大提琴名曲荟萃》CD等,而他的这些成就更是被中国多家知名音乐学院列入大提琴教育素材,使众多大提琴专业和业余学生从中受益,同时也让更多国际音乐学院看到了中国作品的影响力。
多年来,谢光禹带领无数学生走上国际大型大提琴赛事的舞台,在白玉兰国际音乐比赛、俄罗斯圣彼得堡国际音乐大赛等各含金量极高的大型赛事中荣获奖项,他本人亦获得众多“优秀指导教师”奖的殊荣。同时,在推动国际大提琴演奏及教育事业的过程中,他更凭借在专业领域内受到的高度认可频频受邀担任国内外各大型比赛的专家评委,将自己的教育方法和理念传递给更多世界范围的演奏者,广泛影响着国际大提琴演奏及教育界的发展。
让中国音乐表演者走向国际如今是谢光禹最大的梦想,带着学生举办高规格音乐会,参与国际交流,进行教育实践,在提升大提琴艺术普及度的同时,中国音乐教育的国际话语权也变得越来越重。“以音乐为本的演奏,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所谓音乐教育大概就是如此。”谢光禹说。
(闫旭 文/图)

上篇:没有了
下篇:矿山的春日
分享到

© 2024 市场信息报

↑ TOP


http://sz.scxxb.com.cn/Img/2025/4/202504165615a3c969f5425aa0468d7028f45daf.jpg
《市场信息报》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一家山西省出版、全国发行的报纸,由山西广播电视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办,山西广播电视台主管,报社地址设在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大街229号省财贸大楼。
http://sz.scxxb.com.cn/m/content/2025-04/18/027759.html
市场信息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