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县塔加藏族乡拉卡村脱贫户仁青当知家的客厅里,挂着一张特殊的全家福:二女儿桑杰措身着整洁的制服,胸前的党员徽章熠熠生辉。三年前,这个藏族姑娘通过“雨露计划”完成学历教育,如今已成为乡政府干部,带领村民们将特色养殖业搞得有声有色。“没有党的好政策,就没有我们家的今天!”桑杰措朴实的语言,道出千万脱贫家庭的心声。
近年来,“雨露计划”进入深化实施新阶段,2022年升级为“雨露计划+”就业促进行动,在帮助脱贫家庭子女接受职业教育的基础上促进就业创业。这项由农业农村部联合财政部、教育部、人社部等部门推出的就业帮扶工程,正从“输血式”资助向“造血式”赋能全面升级。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已有超1200多万名脱贫家庭子女通过该计划接受职业教育,成为乡村振兴一线的重要生力军。
帮扶助学筑基础
全链赋能齐跃升
作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举措,“雨露计划”的演进见证着我国帮扶理念的深刻变革。
脱贫攻坚期间,“雨露计划”如同一场精准的春雨,重点解决“因学致贫”问题。青海化隆县十年间累计资助学生1.2万人次,每学期1500~2500元的职教补助,让像桑杰措这样的寒门学子得以走出大山。这一时期,政策的着力点在于“精准滴灌”,确保每一分钱都流向最需要的家庭。
自2021年进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期以来,“雨露计划”进入靶向施策阶段。计划不再局限于资金发放,而是逐步融入就业服务与产业需求。2024年全国职教工作会议上,“将教育链嵌入产业链”的提法引发广泛共鸣。各地探索“校地合作”“订单培养”等创新模式。例如,安徽枞阳县藕山镇建立动态摸排机制,确保脱贫家庭子女“应补尽补”;云南开辟“职教入学绿色通道”,脱贫家庭子女仅凭录取通知书即可“先入学后缴费”。这些举措的背后,是政策设计者对于就业公平与区域发展的深层考量。
经过各地的实践探索,政策框架从教育补助扩展为“技能培训+稳岗就业+产业反哺”的闭环体系。在甘肃,政府为每位受助学生建立“一生一策”就业档案,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推送岗位;在浙江,阿里巴巴等企业向学员开放继续教育平台,提供5万余门免费课程。
政策的升级,既是对前期经验的总结,更是对未来挑战的未雨绸缪。
职教改革强技能
三产融合活乡村
行走在乡村振兴一线,“雨露计划”带来的深刻变化正在显现。
四川凉山州西昌民族幼专的彝绣工作室里,针线穿梭声与键盘敲击声交织成独特乐章。学生们将千年彝绣纹样转化为时尚文创产品,直播间里的订单不断刷新。校长赵波介绍,学校与27家企业共建实训基地,毕业生人均掌握3项以上实用技能。
这样的场景并非孤例——在贵州毕节,黔西职校的食用菌栽培大棚中,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温湿度,学生陈志强熟练调试着参数:“学到的智慧农业技术,回家就能改造自家大棚。”
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让职业教育焕发新生机。云南学员马丽的故事颇具代表性:参加“电商助农”培训后,她运营的3个农产品直播间,带动周边20余户脱贫户年均增收2万元。“以前觉得直播是城里人的玩意儿,现在咱老乡也能当网红!”她的话语中透着自豪。
江苏常州技师学院与宁德时代合办的“新能源班”教室里,实训设备与生产车间别无二致。学员王刚完成培训后,直接进入企业关键技术岗位。“从课堂到车间无缝对接!”这种“入学即入职”的培养模式,正在高端制造、现代农业等领域广泛复制。
在山东,“乡村振兴人才驿站”成为政企合作的典范。驿站不仅提供职业规划指导,还联合本地企业开展“定制化”招聘。毕业生张伟的经历颇具说服力:“参加驿站组织的技能大赛后,我被海尔集团智能家居项目部直接录用。”数据显示,此类创新模式已帮助8300名毕业生实现就地高质量就业。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头戏,而“雨露计划”正成为打通“人”与“业”的关键纽带。在青海化隆县,职业院校开设的兽医技术课程,让家庭牧场主扎西顿珠学会了疫病防治。“以前牛羊生病只能求神拜佛,现在咱自己就能配药!”他的牧场规模三年扩大了两倍,还带动5户邻居成立养殖合作社。
数字经济的浪潮中,“雨露计划”同样勇立潮头。黑龙江北大荒集团的万亩良田上,首批持证上岗的智慧农机操作员操控无人机进行植保作业。22岁的李建国是其中一员:“学校教的北斗导航技术,让施肥效率提高了三成。”农业农村部通过推动建立“雨露计划”职业发展联盟,支持“雨露计划”毕业生返乡创业,90%以上的毕业生实现就业或升学。教育与产业的“化学反应”,正在重塑中国乡村的经济版图。
东西协作补短板
长效机制固根基
尽管成效显著,但全面推进“雨露计划”仍面临多重挑战。
在西北某职业院校的实训车间,教师王建军抚摸着陈旧的机床感叹:“同样专业,沿海院校设备更新快我们五年。”这番话道出了东西部职教资源的差距。近年来,政策导向将新增教育投入向中西部倾斜,重点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在政策推动下,甘肃定西市的职校新添了工业机器人实训室,西藏山南市建起首个智慧农业示范园,资源分配的“洼地”正在被逐步填平。
校企合作的深度问题同样引发关注。部分企业将学生视为廉价劳动力,产教融合“校热企冷”现象尚未根治。对此,财政部、税务总局联合出台税收优惠政策。在广东,“百企帮百校”行动吸引华为、格力等龙头企业深度参与职教改革,华为ICT学院的实训设备与研发中心同步更新,真正实现“课堂与生产线零距离”。
长效机制的建立关乎可持续发展。教育部试点推出的“终身技能账户”,允许劳动者通过线上线下渠道随时提升技能。在浙江,43岁的周明华通过该平台学习短视频制作,将自家竹编工艺品卖到海外。“活到老学到老,政策支持到老!”他的感慨,折射出政策设计的人文温度。
智能核验系统自动比对教育、民政等部门数据,精准识别补助对象;动态监测模块跟踪毕业生就业质量,为政策优化提供依据。站在新起点,“雨露计划”正朝着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方向迈进。
社会力量的参与为计划注入新活力。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新农人培育计划”在四川大凉山开设田间课堂,腾讯“数字村塾”项目将VR技术引入民族地区职教课堂。在广东佛山,美的集团与职业技术学院共建的“智能家居产学研基地”,既是教学场所,也是产品孵化中心。
面对数字经济浪潮,“雨露计划”主动拥抱变革。15个新兴专业加入职教目录,人工智能训练、无人机植保、区块链农业等前沿领域成为教学重点。在江西赣州市,5G智慧果园管理课程吸引大批青年报名,“90后”学员刘薇坦言:“学会这些技术,回村种脐橙也能种出高科技范儿!”
从雪域高原到江南水乡,“雨露计划+”播撒的不仅是就业火种,更是乡村振兴的希望。当越来越多“桑杰措”带着技能返乡,当田间地头响起直播带货的吆喝,当现代农业园区跃动青春身影,可以清晰地看到:“雨露计划”正在激活中国乡村的无限可能。
(龙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