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月,陕煤神木柠条塔矿外风沙呼啸,千米井下的 12503 工作面,通维工区副队长杨涛涛正半跪在潮湿的巷道里,用指尖仔细检查风门密封条的磨损情况。矿灯在岩壁上投下晃动的光影,他后背凝结的盐渍在深色工装映衬下格外醒目,这已是他当日巡查的第 17 个作业点。从初出茅庐的学徒到行业领军的技术骨干,这位被工友亲切称为 “井下哪吒” 的煤矿工人,用十五年时光在巷道深处书写着新时代产业工人的奋斗传奇。
破茧:从迷路学徒到 “巷道活地图”
2010 年春,22 岁的杨涛涛怀揣煤炭院校毕业证踏入柠条塔矿。面对纵横交错的巷道网络和轰鸣的机械设备,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让他无所适从。“第一次下井就迷失方向,在掌子面绕了两个小时才找到出口。” 谈及这段经历,他笑着摇头,眼神里却透着坚韧。
为攻克技术难关,他自费购置《矿井通风与安全》等专业书籍,在宿舍床头支起简易书桌,利用工余时间苦读钻研。更令人钦佩的是,他坚持每日徒步丈量巷道,用三年时间将全矿 137 条巷道的瓦斯分布、通风设施位置手绘成精密图纸。工友们戏称他的笔记本为 “井下藏宝图”,而正是这份 “藏宝图” 在 2013 年发挥关键作用 —— 某工作面突发瓦斯异常,他仅凭记忆中的巷道布局迅速锁定漏风点,成功化解重大安全隐患。
攻坚:创新路上的 “闯关者”
在瓦斯牌板管理区,整齐排列的蓝白牌板如列队士兵。谁能想到,这些看似普通的设施背后凝结着杨涛涛三年的心血。传统插片式瓦斯牌板在潮湿环境中极易锈蚀,更换率高达 30%。他带领团队反复试验,创新引入磁吸式模块化设计并结合防水工艺,使牌板使用寿命延长至原来的 5 倍,每年为企业节约成本 12 万元。
“1812” 瓦斯检查管理模式的诞生更堪称传奇。2018 年的一个夜班,杨涛涛发现瓦斯检测数据存在偏差。他连续跟班 17 天,绘制 236 张巡检路线图,最终提炼出 “1 个核心(精准检测)、8 项规范(操作流程)、12 项标准(质量要求)” 的管理体系。该模式实施后,瓦斯超限报警次数同比下降 67%,助力工区实现连续三年 “零事故”。
突围:技术革新的 “急先锋”
2024 年技术革新表彰会上,杨涛涛展示的临时控风设施改造模型引发全场轰动。这个看似简单的可伸缩支腿装置,通过套管结构实现 0.5-3.5 米高度智能调节,搭配压力传感器,使控风效率提升 40%。创新灵感源于一次突发状况:某掘进工作面因巷道高度变化导致控风失效,他带领团队连续 72 小时驻守现场,最终从建筑脚手架中获得启发。
另一项全国一等奖获奖技术《采空区气样自动化分析改进》同样来之不易。为实现气样采集、分析、预警全流程自动化,他和团队经历 36 次失败,甚至在实验中遭遇传感器爆炸险些受伤。最终,该系统将气样检测时间从 4 小时压缩至 20 分钟,为安全生产装上 “智能大脑”。
传承:匠心精神的 “播种人”
在智能化集控中心,26 岁的技术员李磊熟练操作着 “V” 型测风系统。这套由杨涛涛主导研发的设备,将测风精度提升至 0.1m/s。研发期间,他们攻克了超声波信号干扰等五大技术难题。“杨队常说,技术创新不是单打独斗,而是团队的集体突破。” 李磊回忆起在 38℃高温巷道里,师傅手把手教他校准传感器,汗水浸透的工装拧出的水珠在胶靴里作响。
如今,杨涛涛创新工作室已成为矿区人才培养的 “摇篮”。他推行的 “六个 1” 培养模式(1 个导师、1 个课题、1 个攻关小组、1 项成果、1 次推广、1 份传承),培养出 17 名技术骨干,完成 86 项创新项目,获得 12 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024 年全国煤炭行业技能大赛上,他的徒弟王强摘得通风安全组桂冠。
守望:千米井下的 “安全卫士”
当被问及十五年坚守的动力,杨涛涛指着办公室墙上的矿区平面图:“这些巷道就像人体血管,我们的使命就是确保每一处‘血液’畅通。” 这份使命感让他在父亲病重时坚守岗位,在妻子临产时仍在井下处理突发状况。“说不亏欠家人是假的,但穿上这身工装,就得扛起这份责任。”
在智能化采煤工作面,他正调试新安装的采空区监测系统。屏幕上跳动的瓦斯、一氧化碳数据,如同矿井的 “生命体征”。“科技在进步,但安全红线绝不能松。” 他透露,下一步计划研发基于 AI 的通风智能决策平台,用科技为矿工筑牢安全防线。
暮色中,升井的矿工们结伴而行,杨涛涛的身影再次出现在调度室。巷道深处,风机的轰鸣与设备的嗡鸣交织,仿佛在为这位新时代产业工人的坚守奏响赞歌。正如他在创新日志中所写:“每个井下的日子都是一场‘哪吒闹海’,我们既要降伏安全隐患的‘妖风’,更要守护矿工生命的‘龙宫’。” (刘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