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党建工作是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而作风建设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与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效率、服务能力、社会形象存在密切关联。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引领下,各机关单位的作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受到思想认识不到位、制度执行不严格、监督机制不完善等因素的影响,作风建设对提升机关单位职能效能的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为了探索切实改善上述现象,本文首先分析机关作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其次从几个方面深入探究健全机关作风建设长效化机制的可行路径,以期为机关单位建立风清气正、高效廉洁工作环境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机关作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机关作风建设是机关单位至关重要的工作内容,其建设成效不仅直接关系到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机关单位整体的工作效率和社会形象。当前,尽管机关单位对作风建设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但是在工作实践中,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并未取得理想化的建设成效。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部分机关单位在作风建设方面的宣传力度有所不足、培训课程缺乏针对性,使得党员干部对作风建设的内涵、意义、要求没有建立深刻理解。个别党员干部思想较为懈怠,认为作风建设无法为提升工作带来直观效果,因此表现出积极性不高,甚至对作风建设持漠视态度。
(二)制度执行不严格
尽管机关单位围绕作风建设制定了诸多规章制度,但是在制度执行过程中,由于一些党员干部没有深入理解制度要求,存在被动执行甚至被动应付的现象,导致制度执行力不足的问题普遍存在;或者极个别党员干部在部门利益、个人利益的驱动下,随意变通制度规定,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制度的执行效果,不利于维护制度的严肃性、权威性。
(三)监督机制不完善
机关单位现有的监督渠道比较单一,主要以内部监督为主,缺乏畅通的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的渠道,所获得的监督结果不够客观、全面,难以把监督对象的工作情况充分反映出来。再有,就是监督力度不足,受监督手段、监督资源等因素制约,监督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并不高,监督效能不能最大限度发挥出来。
二、健全机关作风建设长效化机制的可行路径
自2012年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并实施以来,全党上下以高度的政治自觉的主动作为、从严标准、扎实推进,实现了党风政风的根本性好转,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风气的持续向好。但是,机关单位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作风建设绝非一蹴而就,而是一项长期且充满挑战的任务,必须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努力,才能不断地巩固、拓展已有的成果。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契机下,机关单位要切实完善作风建设长效化机制,以让党员队伍始终保持纯洁性、先进性,为推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应有力量。
(一)加强思想教育,构建机关作风教育新范式
思想教育是基层党组织发展的重要基石,与党员干部的个人成长、党的战斗力息息相关。机关单位以作风建设为核心,建立长效化机制的过程中,必须要高度重视思想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思想觉悟、锤炼过硬作风。以怀化日报社为例,近年来通过开展“争做一粒好种子”主题党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清廉守初心”廉政主题演讲、家属廉政座谈会、“大手牵小手·清廉好家风”清廉故事分享会等活动,带动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党的纪律规定、廉政建设要求等作风建设相关重要论述。不断巩固拓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成果,推进党纪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切实增强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意识,激发干事创业热情。与此同时,结合行业特色、本单位实际,定期组织围绕中心工作,开展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等富有部门特色的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广大党员立足本职岗位,充分发挥自身的先锋模范作用。
(二)完善制度体系,打造机关作风建设闭环生态
制度建设组织管理、规范行为的必要物质基础。对于机关单位来说,在健全作风建设长效化机制的过程中,必须要以完善的制度体系作为支撑,以制度约束推动作风建设,保持党员队伍纯洁性,助力党组织目标的高质量达成。落实到具体工作实践,机关单位应当以作风建设要求为导向,坚持可操作性、可衡量性的原则,聚焦党风廉政建设、廉洁自律、服务群众、工作纪律等方面,制定具体细化的规章制度,用于规范党员干部的行为,确保党员干部在日常工作中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进一步提高其工作效能。从制度中细化考核评价指标,以便对党员干部的作风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以党风廉政建设为例,机关单位需要明确党员干部在此项工作中应承担的职责、任务。比如,领导班子主要负责制定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计划、牵头开展制定执行情况专项检查、及时移交违规违纪线索,科学合理设置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情况、党风党纪教育开展情况、廉洁自律规定执行情况以及群众满意度、工作创新情况等考核指标;针对中层干部,其主要负责梳理所在部门业务活动中存在的廉政风险,并针对性地执行防控方案,在新人员入职、岗位调整、节假日等关键节点,及时与本部门人员进行廉政谈话,配合纪检监察部门进行专项整治;针对普通党员,要求其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积极为廉政建设提出合理建议,大力宣传贯彻廉政文化。
(三)健全监督机制,多主体协同凝聚监督合力
监督机制是保障制度高效执行、确保权力正确行使的基石,依托健全的监督机制,既可以对党员干部的行为形成约束力,把权力滥用、腐败的现象控制到最少,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把多方力量凝聚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监督合力,进而构建起无死角、全覆盖的监督模式。机关单位应当积极拓展监督渠道,努力打造立体化监督体系。第一,民主监督。机关单位定期召开党员代表大会,用心听取党员群众对党组织、党员干部的意见。通过设立意见箱、开通热线电话的方式,为党员群众问题反馈提供畅通渠道,发动党员群众积极参与监督。第二,群众监督。通过走访调研、座谈会等方式实现,与群众保持紧密联系,充分了解群众对机关单位作风建设的看法、期望,而且机关单位需要及时公开工作流程、办事指南等信息,主动接受群众监督,使工作透明度得到显著提升。第三,舆论监督。通过主流媒体平台,主动发布作风建设的最新动态与成果,并通过主流媒体平台汲取群众关心问题和实际需求等信息,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多维度剖析并改进工作作风。
另外,机关单位应当高度重视监督结果的应用,针对监督中识别到的作风建设问题,必须要针对性执行治理方案,确定治理目标、措施、时限,密切关注治理工作进展,确保各项治理措施精准落实到位,取得理想化治理成效。同时,依法依规对相关人员进行严肃处理,对查处结果予以公开,目的在于强化警示震慑效果,以切实维护规章制度的严肃性、权威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契机下,机关单位以作风建设为核心,深入实施长效化机制建设,既是巩固、深化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成果的有效举措,同时也有助于充分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与纯洁性,不断地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强化党的执政能力。机关单位应当深刻认识到作风建设长效化机制建设的现实意义,以及此项任务的艰难性,深入分析机关单位作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找准改进方向,精心规划建设方案,找准改进方向,以坚定的信心,稳扎稳打地做好加强思想教育、完善制度体系、健全监督机制等一系列工作,努力构建科学合理的长效化机制,以此来为作风建设工作的持续推进提供行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