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倾盆的午后,68岁的王阿姨攥着发烫的手机冲进警务站,听筒里“涉嫌洗钱”的呵斥声混着雨声嘶鸣。这个极具画面感的场景,恰是当前高发的冒充公检法诈骗的典型缩影。当工作人员看到“00”开头的虚拟号码,一场针对独居老人的“围猎计划”已昭然若揭。
此类诈骗本质是精心设计的“认知战”:通过伪造通缉令、营造紧急情境,将受害者拖入信息孤岛。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此类案件中,65岁以上受害者占比达41%,独居老人更易陷入“当局者迷”的困境。诈骗分子深谙心理学定律——当人身处隔绝环境时,理性判断力会下降63%。
识别骗局的关键在于破解“三重迷雾”:一辨身份迷雾,真警察绝不会通过电话办案;二破账户迷雾,司法机关从无“安全账户”;三穿技术迷雾,屏幕共享软件实为资金转移通道。
在技术层面,我们需强化预警系统精准度,我国各地成立的反诈中心为拦截境外诈骗号码发挥着巨大作用;在社会层面,则要打破老年群体的信息壁垒,避免老人们陷入“信息孤岛”。
当前老龄化社会背景下,每通可疑来电都是社会治理的检测仪。当社区志愿者每月开展“银发手机课堂”,当子女为父母手机安装亲情守护功能,当银行柜员多问一句“转账用途”,这些触手可及的温暖,恰是刺破诈骗阴霾的阳光。真正的安全从不来自孤军奋战,而源于整个社会织就的守护之网。(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