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植物小探险家养成记

——从种子到餐桌的魔法旅程

2025年05月13日

为了让孩子们的学习不局限于书本和课堂,我们通过植物种植实践活动,让孩子们亲自揭开植物生长的奥秘,在劳动中学会技能,在记录中提升表达,让学习不再是孤立的知识点,而是充满乐趣的成长体验。

一、项目设计:构建主题化学习框架

(一)跨学科目标整合

以 “植物如何繁殖生长” 为主线,融合三门学科目标:在 “科学” 领域,让学生掌握种子繁殖与根茎叶繁殖方法,理解植物生长所需条件;在 “劳动” 板块,通过种植实践培养劳动技能;在 “语文” 方面,借助观察日记记录种植过程,提升表达能力。

(二)任务链设计

设计三级递进任务:首先开展豆苗种子繁殖实践,接着进行香菜根茎叶繁殖操作,最后组织收获与应用活动,实现知识与技能的逐步深化。

二、教学实施:分层推进实践探究

(一)情境导入

以 “豆芽从哪儿来?香菜怎么种?” 等问题创设 “植物旅行” 情境,结合图片、视频展示植物繁殖过程,明确种植与记录任务,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二)阶段一:种子繁殖——解密豆苗生长

教师详细讲解种子发芽条件,并示范种植步骤,学生分组开展实践。每日通过文字或绘画记录豆苗发芽、展叶等生长过程,培养细致的观察能力。

(三)阶段二:根茎繁殖——探索香菜再生

引导学生对比豆苗与香菜的繁殖差异,教师示范香菜根茎种植要点后,学生实践操作并撰写种植指南,锻炼劳动实践与文字表达能力。

(四)阶段三:丰收应用——联结科学与生活

指导学生采收成熟的豆苗和香菜,科普其营养价值,并组织烹饪实践活动。学生通过撰写丰收日记,切实感受劳动成果与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成效

90%的学生能区分两种繁殖方式,80%的学生掌握科学探究方法;学生在种植中形成生命尊重意识;劳动、语文、科学能力相互融合,学生表达更有条理。

四、反思与启示

1.真实情境驱动:将学科知识融入 “种植 — 养护 — 收获” 的完整生命周期,使学习更具吸引力与现实意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长周期探究模式:通过数月的持续观察与实践,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耐心与毅力,帮助学生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3.成果多元转化:实现了从科学探究到劳动实践,再到社会价值创造的完整闭环,凸显教育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种植为载体的跨学科教学,能够推动真实学习发生,培养科学精神,联结生活实际。未来可进一步拓展种植品类,融合更多学科知识,加强家校合作,持续完善跨学科教学模式。

(太原市迎泽区建设路小学 要红玲 王慧 朱雅琴)

上篇:家长开放日开启家校共育新篇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24 市场信息报

↑ TOP


http://sz.scxxb.com.cn/Content/weixinlogo.png
《市场信息报》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一家山西省出版、全国发行的报纸,由山西广播电视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办,山西广播电视台主管,报社地址设在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大街229号省财贸大楼。
http://sz.scxxb.com.cn/m/content/2025-05/13/028270.html
市场信息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