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管理与隔离措施

作者 □刘黛彦
2025年05月13日

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s,MDROs)感染已成为全球医疗系统面临的重大难题,在重症医学科(ICU)情况尤为严峻。ICU患者病情危重、免疫力差,且侵入性操作频繁,导致多重耐药菌感染率远超其他科室。如何科学管理和隔离这类患者,是医护人员的挑战,也是医院感染控制的关键。本文将从全新视角剖析相关管理与隔离举措,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一、多重耐药菌感染:现状与挑战

多重耐药菌,指对三类及以上抗生素同时耐药的细菌,像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等。其产生和抗生素滥用、医院感染防控不足紧密相关。多重耐药菌感染让治疗难度大增,医疗成本上升,患者病死率也显著提高。

在ICU中,多重耐药菌感染面临着特殊挑战:其一,ICU患者多是危重症,免疫功能受损,容易被多重耐药菌盯上;其二,气管插管、中心静脉导管等侵入性操作多,增加了感染风险;其三,ICU环境相对封闭、患者集中,多重耐药菌极易通过接触、飞沫等途径快速传播。

二、创新管理策略:从被动到主动干预

以往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主要靠抗生素治疗和隔离,但面对不断进化的耐药菌,这些方法效果有限。如今有了一些创新管理策略:

1.精准医学与快速诊断技术

传统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耗时久,易耽误治疗。近年来,快速分子诊断技术(如PCR、基因测序)发展迅速,能快速识别病原菌及其耐药基因,让医护人员可以尽早制定精准治疗方案,减少抗生素滥用。

2.抗生素管理计划(Antimicrobial Stewardship Program,ASP)

抗生素管理计划旨在合理使用抗生素,降低耐药菌产生。具体做法包括:限制广谱抗生素使用,只在必要时使用,避免过度治疗;组建多学科团队,由感染科医生、药剂师、微生物学家等共同制定抗生素使用策略;定期动态评估抗生素使用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微生物组干预

人体肠道、皮肤等部位的微生物组和多重耐药菌感染关系密切。通过益生菌、粪便微生物移植(FMT)等手段调节患者微生物组,能够抑制耐药菌的定植和繁殖。虽然这一领域研究才刚起步,但前景广阔。

三、隔离措施优化:从单一到综合

隔离是预防多重耐药菌传播的重要方式,但传统隔离常局限于物理隔离,忽略了其他潜在传播途径。隔离措施可从以下方向优化:

1.智能隔离病房

科技发展让智能隔离病房成为现实。这类病房配备空气净化系统、自动消毒设备和远程监控系统,能有效降低多重耐药菌传播。比如负压病房,通过负压系统防止病原体扩散到其他区域;紫外线消毒机器人,在患者转出后自动对病房进行全面消毒。

2.接触隔离精细化

接触隔离是预防传播的关键,但执行效果依赖医护人员依从性。为提升隔离效果,可采取可视化提醒,在病房门口设置醒目标识,提醒医护人员和访客遵守隔离规范;还能利用电子监控系统,通过传感器和摄像头监督医护人员手卫生和隔离措施执行情况,及时反馈改进。

3.患者与家属教育

患者和家属也是隔离措施的重要参与者。通过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防控意识,能减少交叉感染风险。比如发放宣传手册,用通俗语言介绍多重耐药菌危害和预防方法;制作视频演示手卫生、个人防护装备的正确使用方法。

四、综合防控:从个体到群体

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不仅要针对个体患者,还需从医院整体层面发力:

1.医院感染监测系统

建立完善的医院感染监测系统,实时追踪多重耐药菌感染和传播情况。通过数据分析,找出感染高危区域和因素,及时干预。

2.多部门协作

防控工作需要感染控制科、微生物实验室、药剂科、护理部等多部门协作。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协调各部门工作,形成防控合力。

3.公众宣传与政策支持

多重耐药菌问题不仅关乎医疗,也是社会问题。通过媒体宣传、政策支持,提高公众对多重耐药菌的认识,减少抗生素滥用。例如政府可出台政策,限制抗生素在农业和畜牧业中的使用。

五、结语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管理与隔离,是重症医学科工作的重要部分。随着科技进步和防控理念更新,我们有了更多创新方法应对挑战。从精准医学到智能隔离病房,从抗生素管理计划到微生物组干预,这些新思路为防控多重耐药菌带来新希望。作为医护人员,更应不断学习,守护患者健康。

(作者单位: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

上篇:眼底疾病健康管理指南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24 市场信息报

↑ TOP


http://sz.scxxb.com.cn/Content/weixinlogo.png
《市场信息报》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一家山西省出版、全国发行的报纸,由山西广播电视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办,山西广播电视台主管,报社地址设在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大街229号省财贸大楼。
http://sz.scxxb.com.cn/m/content/2025-05/13/028300.html
市场信息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