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新课标背景下项目式教学设计应把握“三个统一”

——以“崇尚法治精神”为例

作者 □ 深圳市宝安区航城学校 王文慧
2025年05月14日

2022年,《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正式颁布,实为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大事件。在新课标出台的背景下,全面推进“大思政课”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应立足于“大单元”的教学设计,项目式教学设计是符合学生成长规律、学科内在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在实际教学设计中,项目式教学设计在实际应用中应遵循以下几条规律。

一、 项目式教学设计的目标,坚持整体性与逻辑性相统一

道德与法治课的项目式教学设计应强调课程的整体性,对于教材中的自然单元进行整合,从螺旋式递进的教学内容中定位单元大主题,把握统整后单元的核心主题关键词,建立金字塔架构式的总体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子目标。只有将知识内容置于整体性的知识体系中,才能更好的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同时构建的知识体系应注重逻辑性,否则建构的价值与知识是零散的,不能衔接的,而只有互相关联的,层层递进的,按一定逻辑性构建的单元课程体系才能称之为一个有效的单元教学设计。坚持整体性与逻辑性相统一,要求我们做到如下三点。

第一, 细研课标,为项目式教学设计明确方向。2022年版本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中明确了五大学习主题: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法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等五个主题,教师应深入挖掘内容要求及教学提示,设计相对应的议题,完成对单元的整体方向设计。第二,在把握单元目标时,把握单元大主题与单元子主题之间的联系,牢记二者不可分割的关系,重视单元之间的内容整合,这就要求教师做好前期细致的课标研究、教材学情分析、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目标确定等,建构课时内容的逻辑性,梳理清晰脉络,可以用思维导图等方式进行梳理。第三,钻研教材文本,重视单元间的横纵向联系。这要求教师仔细研读教材内容,不仅是正文部分,更应精准领会每个教材单元和教材课时的导语,导语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是一个单元的核心关键内容的提点,应牢牢把握重难点。

本课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崇尚法治精神,主要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政治认同、道德修养和责任意识。依据单元大教学目标,我把本课分成四个大主题,每个主题一课时,分别为:自由、平等、公平和正义。法治与自由、平等、公平、正义不是割裂的,而是紧密相连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渗透,不可分割的。所以要加强法治素养融入每节课堂当中。

二、 项目式教学设计的内容,坚持政治性与思想性相统一

道德与法治课的单元教学设计要坚定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初心,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及中国化的成果,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思想、观念、方法和视角来回应时代的问题。通过项目式教学精心且有重难点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明白自己位于新时代之中,自身肩负的时代使命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贡献自己的奋斗力量。因此,要发挥好项目式教学的思想引领作用,必须突出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浸润学生心灵,厚植学生的爱国情怀,坚定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永远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据此项目式教学内容的设计应有如下原则:

第一, 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始终牢记“为谁培养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定不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方针和思想,紧紧把握政治正确的红线,设计的教学内容一定能够增进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和热爱之情,让学生树立将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相连接的家国情怀。第二,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决不能生硬地传递道理,认同重在体验、感悟和内化,因此项目式教学的内容应以真实发生的事件,尤其应以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以来的红色经典故事和涌现出的英雄人物事迹等真实素材来创设情景,让学生在体悟中深化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让红色的爱国种子在学生的生命中生根发芽。第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将会大大提升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成就感,进而增进政治认同,从而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接班人而打下思想基础。

三、项目式教学设计的活动,坚持时政性与生活性相统一

由中央宣传部、中国法学会组织编写的重点教材《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一书里关于青少年法治教育有如下重要讲话:特别是要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不断提升全体公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使法治成为社会共识和基本准则。要强化依法治理,培育全社会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本单元作为进行培养法治观念的重要单元,重点在于激发学生对法治的兴趣,认同法治的价值,理解法治的意义,将法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学生形成遇事找法的价值选择,和解决问题靠法的能力。因此,单元活动的设计势必要讲现实生活中的法治案例,同时要以一种学生可接受的正向引导,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通过生活化的设计让学生体验、参与和感悟的活动,发现真问题,提出真问题,解决真问题。

八年级下学期的学生正处在价值观成长的关键时期,由于网络的发展社会信息与多元价值观呼啸而来,学生思维能力还不成熟,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能力还不强,还不能完全做出正确选择,教师既要选择社会关注度高的法治事件,也要以生活化的情景进行演绎。因此,情景创设基于真实的生活经验,搭建有利于学生思考和发展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景中感悟价值,升华情感,形成正确三观。

以本单元的课时5《守护正义》一课为例,本节课有三个环节:环节一:行为红蓝榜,寻正义内涵。环节二:对欺凌说不,悟正义价值。环节三:做正义感的人,守护正义。其中环节二中的活动一“看视频写故事,正义价值我来悟”是时政性和生活性相统一的突出体现。首先,教师播放学生演出并录制好的情景剧“‘妒’火烧心”,该素材是一个校园欺凌案的缩影。设计意图为通过学生身边的法治事件,见微知著,以小见大地反映现实生活中我们需要警惕的“校园欺凌”现象,了解正义价值。然后,采用“戛然而止”的方式,在主人公受到欺凌后准备采取行动处按下暂停键,开始课堂生成活动“续写主人公故事”,设计意图为学生能够站在第三者第三这个的视角去做选择,既能够避免掩饰性回答,也能听到学生们真实的价值选择。在课堂上,的确一些学生选择了为主人公续写“报复”的故事,这就是学生身上价值观需要纠偏的地方,通过这一活动,教师找到了这节课要重点解决的“真问题”,最后,老师和同学们互评同学们的“续写作品”,教师在总结与升华中落实了法治观点核心素养的达成。

活动二“对话身边民警,正义价值一起探”是生活化的另一典型应用。首先,教师课前联系到学校附近派出所,请专业的民警为学生们普法,讲讲校园欺凌的应对与预防。然后,认真倾听民警为大家普法,能够区分什么是校园欺凌行为,及时报告或举报,不做隐藏的受害者。据此学生能够总结出:正义是法治追求的价值目标,能够惩恶扬善,帮助弱者。“社会即课堂,生活即教育”,利用社会生活中的教育资源,能够从多方面多角度地带给学生不一样的看问题的视角,将生活情境由班级扩展到校园,通过权威来讲解专业法治知识,能够使学生思维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

新课标背景下,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要求我们探索项目式教学,在单元整体设计中,重点要把握怎样的素材选用、情景创设、价值引领能够让学生说真话,以解决学生的真问题,培养学生的真素养。在单元设计要通过整体性和逻辑性相结合的编排,能够使学生们思路清晰,视野打开,从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做的逻辑入手,结合贴近学生生活的深圳素材,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与生活实践当中。在单元设计的内容上重视政治性和思想性,反复叩问自己“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让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刻印在心里,将爱国情、强国志和报国行落实在行动上。道德与法治课绝不是给学生强加观点,也不是告诉学生们如何做,因为真善美是每个学生生来就有的美好品质,所以我一直坚信“教育是引出”,让真善美的种子生根发芽是我们的使命,让项目式教学引领学生核心素养落地开花,让每一位思政老师培养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上篇:没有了
下篇:镇雄县革命文物活化利用路径探析
分享到

© 2024 市场信息报

↑ TOP


http://sz.scxxb.com.cn/Content/weixinlogo.png
《市场信息报》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一家山西省出版、全国发行的报纸,由山西广播电视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办,山西广播电视台主管,报社地址设在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大街229号省财贸大楼。
http://sz.scxxb.com.cn/m/content/2025-05/14/028345.html
市场信息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