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闪送”、打“飞的”通勤、坐观光直升机“兜风”……从一次飞行到一条产业链,从政策蓝图到产业生态,低空经济以创新之翼托起万亿级市场空间。
不仅要“飞起来”,还要飞“稳”又飞“好”。多位受访人士认为,让科技、市场的想象照进生活的现实,低空经济在关键技术、应用场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探索。
“飞起来”:
技术场景加速拓新
在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现场,低空经济专区成为焦点。人们坐进低空 eVTOL 模拟体验舱,通过数字中国实景地图库沉浸式感受城市飞行;无人机则承担起紧急医疗用血配送任务,15 分钟内即可完成关键物资投送。这些场景展现出低空经济的广阔前景。
今年,“低空经济” 连续第二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政策利好推动下,我国低空产业快速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已有 716 家企业在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产品信息系统完成登记注册,备案产品达 2327 种,总量超过 291 万架。
装备技术与适航审定不断取得突破。3 月底,亿航智能 EH216-S 航空器运营商获得全国首批载人类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营合格证,标志着中国低空经济迈入 “载人时代”。未来,广州、合肥等地市民可体验低空游览、城市观光等商业服务,并逐步拓展至城市通勤领域。此外,美团自研第四代无人机获全国首张低空物流全境覆盖运营合格证,全国首款四座电动飞机也获得型号合格证,应用场景持续拓展。
赛迪研究院朱钧宇指出,低空经济具有强产业链、广融合性和深辐射力的特性。随着空域管控逐步放开,各地试点示范增多,产业商业化进程将进一步加速。赛迪顾问预测,2025 年我国低空经济整体市场规模将达 8591.7 亿元。
“飞得好”:
仍需跃过多道关
当前我国低空要素发展持续向好,但受访人士也表示,整体来看,我国低空经济仍处于起步阶段,从“飞起来”到“飞得好”,未来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核心技术、产品性能关乎产业的发展。受访企业负责人表示,目前产业关键零部件、研发体系还存在短板,多学科的融合创新能力还有待提高。例如,某无人机企业负责人表示,目前动力电池是制约飞行器发展的关键要素,电池续航能力制约应用场景的开拓,这些是无人机研发和运营企业没能力解决的问题。
做好应用牵引、健全法规标准也很重要。深圳一家无人机企业负责人表示,针对城市管理巡检、应急救援、生态环境监测等领域的产品和服务,近年进入的企业越来越多,价格也越来越“卷”,企业承压较大,急需开发更大更广阔的市场。某通航公司负责人表示,城市空中交通由于公众认知度和接受度较低、运营成本高昂等原因,导致市场需求有限,难以支撑起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低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现有的法规标准提出了挑战。”一家受访企业说,目前,关于低空飞行的空域管理、飞行安全监管、飞行器适航标准等方面的法规标准还不够完善。这使得企业在运营过程中面临不确定性,增加了运营风险,也阻碍了商业模式的成熟和闭环形成。
除此以外,低空的“路”怎么导航、怎么管理,需要更精准的低空感知和智能调度系统,低空基础设施规划布局需加快完善。
“低空飞行活动日益增加,对低空运营效率需求逐渐提高,网联安全和数据安全需要,均对数字化基础设施和监管服务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朱钧宇说,当前,我国低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存在数量不足、供需错位和使用受限等问题。需构建空、天、地多网融合,通信、导航、监视、服务为一体的智能网联低空产业新型监管和服务模式,加快低空智能网联技术突破。同时,需有序高效推进起降点、充电设施、维修保障、气象服务等基础设施和资源保障能力布局和建设。
“飞得稳”:
跑好产业马拉松
发展低空经济是长期战略,需要打好基础,稳步推进。
朱钧宇建议,强化顶层设计,国家层面整合科技资源,加强基础研究和创新平台建设;企业层面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加大研发投入;人才层面培养专业队伍,完善激励机制。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教授、网络化协同空管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学军指出,地方政府应根据区域特点选择适配的应用场景,明确运行规则,分阶段推进系统建设,逐步优化完善。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各地积极行动。深圳计划 2026 年建成 1200 个以上低空起降点,浙江至 2027 年将建成 20 个 A 类通用机场和 150 个公共无人机起降场。信息通信企业也在开展 5G 相关技术验证和应用试点。
陆峰院长提出,要优化通信基站布局,发展通感一体技术,完善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加强网络与数据安全防护,提升飞行安全保障能力。
专家普遍认为,未来十年是低空经济商业化发展的关键期,其影响将超越交通领域,重塑城市和产业形态。发展低空经济需要长远眼光和足够耐心,通过夯实基础、完善体系,推动产业行稳致远。 (郭倩 毛思倩)
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