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确保立德树人教育能最终得到落实,需要重视学生共同体教育意识的培养。高职院校是培养优秀技术人才的场所,不仅要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塑造,也要重视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养。当下很多高职院校开展教育融合的过程中,存在课程体系分散、教学方法陈旧、师资能力不足等问题,对学生的成长和未来社会的发展都有直接影响。需要不断探索二者融合的新路径,才能培养出更多优质的综合型人才,才能推动教师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共同体意识教育与高职院校思政育人融合的现状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意识到思政教育和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合的必然性,已经开始将二者进行融合,但是融合的过程面临着无法预知的问题,首先在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方面,部分学校是以试一试的态度进行融合,如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将民族团结、社会共建的案例融入进去,又或者在开展专业课程时将团队协作、责任担当的内容融入其中,虽然这样设计有一定的好处,但是由于联动关系不够,以至于课程的设计缺乏系统性。其次是校园文化和实践活动的融合,部分高职院校开展组织社区志愿服务和校园文化节等活动,通过活动的方式为学生营造共同体氛围。还有的高职院校为学生打造了实践基地,感受红色文化带来的不同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共同体意识。但从实际情况看,大部分高职院校组织的活动都比较表面化,并没有达到实际的效果。最后是师资方面,在二者融合的过程中能感受到教师之间的能力参差不齐,有的教师会积极主动学习,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实现融合教学的目的,但有的教师教学设计存在严重问题,一味完成教学进度并未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学校不重视教师的培训,所以二者融合重重受阻,严重影响融合效果。
二、共同体意识教育与高职院校思政育人融合的路径
(一)优化课程体系:让共同体意识“无缝嵌入”课堂
想要实现高职院校思政育人和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最终融合,需要优化传统的课程体系。不能仅仅依赖于思政课程的开展,专业可能也要加入到融合教育中。高职院校的护理专业在开展课程时,可以结合医护团队协作案例进行开展,医护人员的团队就是共同体的体现,一同完成对生命的保护。高职院校的机械制造专业,可为学生讲述大国工程里的团队攻坚故事,这样的故事能让学生感受到行业发展需要集体力量。像“民族文化与社会共建”“乡村振兴中的青年担当”这样的特色课程可在学校开展,学校可为学生提供相关教学资源,资源内容可是自制短视频或者访谈实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以往各科教师的课程开展都是独立的,现在可以让专业课程教师和思政课程教师共同完成备课工作,将共同体理念融入到课件中,学生能从不同角度感受到团结和责任,既能帮助学生提升学习,又能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
(二)创新教学方法:让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
传统的思政教学都是以填鸭式教学为主,这种教学模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才能将共同体意识融合。案例教学是比较常用的教学模式,如播放《山海情》里村民共建家园的片段,通过观看片段学生能感受到集体的智慧。情景模拟教学模式也是目前备受青睐的,教师可为学生设置教学情境,将学生快速带入情境中,亲身体验凝聚力的力量,感受集体解决问题要比个人解决问题更智慧。如高职院校中的旅游管理专业,学校可组织学生开展“文明旅游共创”活动,这样的活动能帮助学生感受共同体的力量。通过实践学习,学生能感受到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共同体意识可通过实践方式建立。
(三)强化师资建设:给老师“充电”,打造融合“主力军”
教师是融合教育的关键力量,但是很多教师的专业水平仍然不足,培训工作又不到位,以至于教育融合工作开展得并不顺利。学校应该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培训,学习的内容要包含融合课程的设计、教学方式的创新等,可邀请专业专家定期开展主题讲座,也可组织教师去红色教育基地或者企业进行学习,学习更多的鲜活案例带回课堂上。
(四)完善评价机制:用“多把尺子”衡量成长
以往的评价机制是根据考试成绩进行确定的,这种评价机制过于单一,却不够全面,也不具有灵活性,学校应该为每个学生建立成长档案,将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小组合作中的贡献记录下来,这样的成长档案能反映高职学生对共同体意识的掌握情况。教师单一的评价是远远不够的,应该邀请专业的导师对学生表现进行评价,分析每个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团队写作能力如何?也可在社区活动之后邀请社区工作人员对学生评价,互评和自评也是不可或缺的,多维度评价能更好地推动融合教育效果。
三、结语
共同体意识教育与高职院校思政育人的融合并不是短期能够实现的,需要经历长时间的努力和不断地优化,课程体系需要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调整,教学方法也要不断创新,师资水平也要不断提升,评价机制更要完善,才能使二者融合得更紧密,高职院校才能培养更多优秀的综合型人才。
作者简介:刘晓燕(1993.07-),性别:女,籍贯:甘肃天水,民族:汉族,最高学历:本科,职称:助理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及职业教育思政课教学。